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幼的孩子從小成長有一致的價值觀,年輕父母最好先取得共識,然後再影響長輩配合管教。例如,孩子若對長輩出口不遜,這是不能當成孩子不懂,不該計較;或孩子講話可愛,大家說說笑笑就算了。

有位年輕媽媽邀先生一起來聽我的演講,原因是她想和公公溝通——不要在兒子鬧脾氣時還刻意維護,讓他們年輕夫妻很難教小孩。

這時我問坐在一旁的年輕爸爸:“這件事你認為重要嗎?”

年輕爸爸似乎沒有切身的壓力,他聳聳肩地說:“我爸爸就是那樣的人,我小時候他對我很兇,現在卻寵我兒子。”

年輕媽媽聽到這裡,她立刻補上一句:“我就是怕公公太寵兒子,以後會越來越不聽話,我先生卻說不會啦!還好啦!可是我已經看出將來會有問題,希望教我們如何去協調。”

聽得出來這是一位積極成長的媽媽,為了鼓勵先生有共識,她用心良苦地邀他一起成長,幸好她先生也樂於改進,於是我當場“角色扮演”為公公,讓他們夫妻模擬如何向公公建言。

“爸,很謝謝你有空幫忙照顧孩子,如果他講話不禮貌,還請立刻糾正他、告訴他——爺爺沒辦法接受你這樣說;或者針對你剛才的不禮貌,要向爺爺道歉。”

像這樣,長輩還是需要在隔代教養上尊重兒子媳婦的意見,適時給予孫兒女正確的機會教育。

這對夫妻由一方向公公明講後,另一位還要補充說些感謝肯定的話,讓長輩看到兒子媳婦的一致共識和誠懇態度,相信老人家也就比較容易接受。

所以要不要向長輩講開來?我的答案一向是: “Yes!”

【吳娟瑜老師的溫馨叮嚀】

當孩子蠻橫不講理時

當孩子對爺爺奶奶大聲頂嘴或怒目相視時,有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建議年輕父母運用:

——如果是兩三歲的孩子,要立刻正式地說:“不可這樣,要跟爺爺奶奶說對不起。”再輕拉他的手走向爺爺奶奶,大人先示範如何正確地敬禮和說出來,也讓孩子學習跟著做。

——如果是四—六歲的孩子,像這些已經有幼兒園經驗的孩子,則需要讓他坐在椅子上,問他:“針對剛才的不禮貌,你現在應該去跟爺爺奶奶說什麼?”當孩子靜坐椅子上三分鐘,學習反省的習慣,讓他冷靜下來,然後懂得去道歉,這樣,對今後的不當言詞和行為會比較有自我規範的能力。

爺爺奶奶這時也要正式地響應:“好!爺爺奶奶接受你的道歉,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年輕父母也要及時向父母長輩說:“謝謝爸媽肯原諒小龍(代名),相信小龍下次不敢了。”像這樣大人也有響應,整個事件才有明確和完整的教養過程。

總之,孩子的蠻橫不講理不可輕忽,如果孩子從小專挑軟柿子吃,等於養成是非不明、欺善怕惡的習慣。只有周邊的大人儘快協調出一致的教養理念,孩子才有路可循,學會活潑快樂,同時禮貌懂事的人生態度。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孩子的分離安全感(1)

孩子的分離焦慮是很正常的,需要別的“愛”去取代。如果他們因此而哭,也千萬不能責罵或甚至取笑;責罵或取笑,往往會傷害他的自尊心,或甚至打擊他的信心。

任何一個baby都曾經歷“分離焦慮”的過程。

和媽媽溫暖的懷抱、熟悉的體味和輕柔的話語分開,任誰也難以忍受,更何況是對這世界完全陌生的小娃娃呢?

皮皮一歲十個月前,皮爸、皮媽若外出,皮皮已顯現緊扒不放的情形,他多麼希望整天繞在爸媽身旁玩耍。

“爸爸,bye�bye!媽媽,bye�bye!”當我或皮爺抱著皮皮靠在二樓窗臺,向樓下的皮爸、皮媽搖手,一開始皮皮把這個舉動當做遊戲,所以開心地晃著小手,等到皮爸、皮媽轉身離去時,皮皮就哇哇大哭了。

這時,為了安撫他的情緒,皮嬤、皮爺就會使出渾身解數,一下子抱著他看魚缸的魚兒游來游去,一下子抱他開啟房門或拉開衣櫥,然後逗趣地說:“哇!沒有,沒有看到!”但一歲十個月後,以上這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就不管用了。

兩段EQ帶動過程

由於皮媽在小學任教,擔任高年級導師,往往清晨就得出門,待皮皮睡醒,見不到媽媽蹤影時,他常三步並兩步,蹬蹬地跑向門口,然後對著木板門,伸開雙臂說:“媽媽,抱抱!”這時,用哄騙、用嚇阻都不宜。

好吧!這是學習“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