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次專門回收活動,居民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把需要進行回收的物品運送到指定地點,就可以了。平時如果需要提供此類服務,可以給垃圾回收部門打電話,他們就會派車來接收需要回收的垃圾,但是,對於各種大型垃圾,諸如舊電器和汽車等,會相應要求居民支付服務費。
在瞭解了這麼多的規定之後,我就開始認真照章辦事,每天把可以回收的垃圾於不可以回收的垃圾分開,一段時間實踐下來發現:施行了垃圾分類以後,自己家的可回收垃圾竟然佔很大的一部份,不可回收垃圾竟然沒有多少,充其量也就是一些食品垃圾,剩菜剩飯,菜葉菜皮或者手紙、餐巾紙之類,這類東西多半是有機物,在進行垃圾掩埋之後一段時間內就可以分解,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很小,由此便聯想到美國的整體自然環境的保護措施,這垃圾回收看起來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但其意義重大。
在美國,據有關機構的住房統計數字表明,約百分之六十的美國人是住在HOUSE裡的,也就是說是住自己房子的,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是住公寓的,而美國的城市HOUSE管理模式是統一的小區管理模式,這類小區在社群服務、綠化、垃圾運送、清潔衛生方面基本都是一樣的管理方式,就垃圾回收這一項來說,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鄉鎮,早就都施行統一化的垃圾分類方式,這樣算下來也就可以說有百分之六十的美國人參與了垃圾分類回收。
除此之外,美國很多公司和商業機構也實施垃圾分類回收,如果有心觀察,一些公共場所都設有分類垃圾箱,飲料罐、塑膠瓶、紙製品都分開投放,便於回收管理。
當我初到美國,我很感嘆這個國家的整潔和乾淨,住得久了就更加欣賞這裡的環境。當我們有機會外出旅行,開著車行駛在一望無際的美國西部高速公路上,
我總是忘記旅途疲勞,睜大眼睛東張西望,盡情感受那純淨的天空和燦爛的陽光以及清新自然的自然環境。在我的印象裡,除了偶然出現的一些人工垃圾以外,可以肯定地說,美國的大片土地仍然是保持其原本就有的處女地的概念,完全沒有被人為破壞。
住在這種環境中的我,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拿我周圍的環境和我過去生活的環境比較,論垃圾的製造量,不客氣地說每個美國人都是垃圾製造大戶,也許是越文明越消費的道理,美國人的享受和文明都是建立在高度消費的基礎上的,他們在消費時候的浪費也是很驚人的。
關於美國人的消費和浪費,我剛來的時候很不習慣。
我是生於六十年代初大饑荒剛剛過去的那代人,雖然自己沒有嘗過飢餓的滋味,但是,父母一代人的的講述在我心中留下的苦難印記是那麼深刻,以至於成為一個永遠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我記得我年少的時候最擔心的事就是“饑荒會不會再來?” 我想我是被父母的講述SHOCK(震撼) 住了,以至成為我一生中的一個心理困繞。雖然歲月流失,生活改善,飢餓和物資匱乏對我們來說幾乎已經是故事,我自己的經濟狀況也日新月異,算不上大富大貴,小康總是有的。但是過上了富裕生活的我,對童年時候所有的記憶卻始終難以忘懷,現在的富裕和悠閒並不能醫治好我的病根,相反,那種困繞會時不時的冒出來,以至我不得不有意識地和它做鬥爭,才不至於使自己的現在的生活方式受干擾。
比如我總是喜歡收集紙片和筆,因為我小的時候很缺筆和紙,我就養成了一片紙正面寫了反面寫的習慣,後來紙再多我也還是這麼做;又比如我我每次把吃剩的飯菜倒掉的時候,都有犯罪感;再比如我總是捨不得扔掉舊衣服買新衣服,我先生和朋友老批評我,說你那麼節省幹什麼呢?幹什麼?老實告訴你們,我有病!要知道,在我小的時候,這些舊衣服都是寶貝,是我用來做鞋底的材料,我怎麼捨得仍掉它們呢?
後來我在讀了一些專業文章,我驚奇地發現,有我這毛病的人很多,所有經歷過物資匱乏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有這毛病,這毛病叫:蕭條綜合症。
我的童年和少年都經歷過物資匱乏的特殊世代,憑票供應制度留給我的是不僅僅是貧困的記憶,也留下了物質蕭條時代特殊的烙印。也許因為從小就接受勤儉持家的教育,也許是被物資匱乏搞怕了,所以,人到中年的我無論何時都保持省吃儉用的良好生活作風,因為我的腦子裡對“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有不同常人的深刻理解。
經歷過那特殊時代的我在中國的時候還好,因為,很多中國人是很節儉的,到了美國就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