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心那樣行動符合要求。雖然勝利了,也是僥倖取勝的,並不是掌握了進攻的權謀。
士兵沒有對敵我都害怕的。害怕自己的將領就會藐視敵人,害怕敵人就會輕視自己的將領。將領被士兵輕視,將領的命令就不能得到最好的執行,這樣的將領所統帥的軍隊就會在與敵人戰鬥中喪失應有的戰鬥力,甚至是失敗。相反將領樹立在士兵心目中的威望,士兵就會心甘情願地執行將領所下達的作戰命令。這樣的軍隊在與敵人戰鬥中就多了分勝利的機率。因此說,懂得勝敗規律的將領,就一定懂得害怕與輕視二者的利害關係。將領不用恩惠使部屬心悅誠服,部下就不會為將所用,將領就不能使用士兵。因此說將領對屬下實施恩惠,部下就會擁戴自己的將領,部下就不會對將領產生二心。將領有了威嚴,屬下就不會違抗命令。所以,善於作將領的人,就懂得恩威並施的道理。”
尉繚子的觀點就是:軍爭取勝,首先就要將士齊心協力。愛在下順,威在上立。將領既要樹立威嚴,又要愛護士兵。將領的威嚴是透過善於指揮作戰體現出來的。尉繚子的為政治軍之法,也就是管理者學習之處。要對下屬恩威並施,不要一味地對下屬要成績而不顧下屬的實際情況;同時也要對下屬有適當的擁戴。當然這個觀點的根本就是使企業員工在實戰中增加團隊意識,而不要大搞個人英雄主義。也可以這樣說,一個管理者之能,不是其具體做什麼實質性的業務工作,而要多做一些團隊人心向背的工作。這樣的團隊管理者,才是一位合格的管理者。這樣的團隊管理者所統率下的企業,才是一支具有生命力的團隊。
對於以上觀點,如果我們把其加以引申就應該是:作為管理者,除了要有“愛在下順,威在上立”的德仁與才能之外,還要有善於容納天下賢士、能人之心胸,“順服好利之人”,才能使天下人歸心,才能取得天下。
雖然尉繚子的觀點似乎與荀子觀點沒有什麼可以相融之處,但是慰繚子上面的觀點真的與《荀子·王霸》中說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荀子·王霸》如是說:“百里之地可以取天下,上不虛,其難者在人主之知之也。取天下者,非負其土地而從之之謂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也就是說:作為統治者,只有能做到賢明與善於集結天下賢能,就是有百里的地域,也同樣能取得天下,使事業成功。這不是空話,也不是理論上的說教,其難處在於實施者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才行。所講的統治者取得天下,並不是指人們揹著自己的土地來歸服,而是指治國之道足以統一人心而已。那些人如果和我同心,那麼那些人的土地怎能會屬於別人的呢?
5.諸子論政解道 管理仁法德行(2)
如果我們把荀子的觀點加以引申,那麼我們同樣可以這樣理解:企業用人如果能使所用其人真心的歸服企業,那麼企業管理者又何必擔心這個人會不為企業出力獻謀呢?這正如俗話所講,“人心都是肉長的,你要是對人家好,絕大數人也會知恩圖報的。”顯然這是道理,也是人之常情。當然企業管理也是如此。
因為作為企業文化的構建,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在為自己的員工,進行有關企業歸心的教育。只有員工歸心,團隊才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進而才能產生團隊的協作力。這些都是荀子所講的讓屬下歸心的道理。
關於管理中“順服好利之人”的內涵,《荀子·儒效》中又有所引申。荀子認為管理者的長處不應表現在他有某種具體的技能上,而是表現在他能做到對下屬量才而用,人盡其能。因此,荀子在《荀子·儒教》中就講:“君子所說的賢者,並不是說人們能做到的他都能做到,也不是說人們所知道的他都能知道;君子所說的能辯者,並不是說人們所辯論的他都能辯論;君子所說的能觀察者,也並不是說人們所能明察的他都能明察。相反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觀察地勢的高低,辨認土地的好壞,根據土質情況分別種黍、稷、豆、麥、麻,君子不如農民;流通貨幣與物資,辨識貨物好壞,君子不如商人;擺弄規和矩畫圓形或其他圖形,君子不如工人;不顧是非對錯的實際情況,相互傾軋,君子不如惠施與鄧析。至於判斷德行高下來確定職位,衡量能力大小不斷授予官職,使賢與不賢的人都能做到適當的位置,有能力和沒有能力的人都得到相應的安排,萬物得到恰當的位置。說話合理,辦事得當,這才是君子的長處。”
荀子所說的意思,引申到管理中就是:一位合格的管理者與領導人,在崗位上不是你比下屬有多大業務方面的能力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