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就做了柱國大將軍。北周武時,進封庸國公,封邑萬戶,不久出為涇州刺史,涇州總管諸軍事。
因王雄在對北齊作戰中,光榮犧牲,朝廷開會,透過對王謙的撫卹方式,即授其官職柱國大將軍,以承父業。
但王謙同志,卻以正在守喪期為由,拒絕接受。
並非其盡孝道之志堅強,而是因為北周在禮儀上,搞復辟,學習西周的做法,而按周禮,守喪期是要棄官回家盡孝的,更不用說接受為官的新任命。
正因為有官不做並非出真心,所以才要奪情。
所以周武帝手詔奪情,國事大於家事,皇命可以讓這守孝三年提前結束,於是,王謙做為烈士後代,承襲庸國公爵位,邑萬戶。
因為皇恩浩蕩,所以不得不報答。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吐谷渾政權內部發生內訌,周武帝趁機派皇太子宇文贇率大軍攻伐吐谷渾。
軍至伏俟城,該城在現在青海湖邊,吐谷渾王率七千騎應戰。
雖然少數民族能打,但人數上不佔優勢,一仗下來,吐谷渾兵敗潰退,慕容誇呂逃遁。
部分原因是,北周宇文氏及其大部分兵將,也是少數民族出身。少數民族兄弟之間打仗,單兵戰鬥力,應該不分高低,但這次北周人數上佔優勢。
吐谷渾原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遊牧於今遼寧義縣內。慕容部原是檀石槐部落聯盟的一部,公元三世紀二十年代遷往遼西,至涉歸時遷居於遼東(今遼寧錦州一帶),過著遊牧生活,史稱遼東鮮卑,這與同為鮮卑族的北周宇文氏以及這一干武川集團的人,同宗同源,三百年前是一家。
慕容誇呂(?-591年),是第一個自稱可汗的吐谷渾首領。而伏俟城,在青海湖西十五里。西魏曾將濟南王元匡的孫女廣樂公主嫁給誇呂為妻。
這吐谷渾人因為要放羊牧馬,所以雖建設了城郭而不居,天當被地當床,那裡有水草就趕了牛羊到那裡。其地盤所謂東西三千里,南北千餘里,不大但也不是太小,但因為生活所需,時常要找從鄰居拿,也就是搶。
這樣的鄰居,是難處的。搶了一次就算了,但生活所需天天要有,所以為了生活,搶了一次,還有第二次,次數多了就要打起來,打一次可以管一段時間,但不會太常。
但這一次北周的動作玩得大了點,仗打勝了,還抓了好些沒有來得及跑的吐谷渾人,還佔了鄰居的好些地盤,包括今今甘肅洮陽、洪和,以及廓州(今青海貴德)、覃州(今四川黑水)、芳洲(今甘肅迭部東南、四川若爾蓋之北)、疊州(今甘肅迭部縣)、宕州(今甘肅宕昌縣)、鄧州(今四川南坪縣),可見收穫頗豐。
吐谷渾因此被暫時打服,恢復朝貢。
而這一仗,王謙發揚武將家門的光榮傳統,因力戰而有功。
這到有點不太象王謙的謙恭的性格。
書生耍大刀,讓人眼前一亮,然後從有點搞不懂,到想起他的父親是名將的遺傳基因在起作用,這無疑是做名人之後的人生陰影。
過不多久,北周又開仗,這次是北周武帝親自出馬東征,這應該是北周武帝建設立豐功偉績的滅齊之戰,王謙之父就是在第一次與北齊發生的大規模戰鬥中,壯烈犧牲的。
因此這一次王謙是繼承先輩子的未盡事業,還可以找北齊人報這家仇,所以又力戰,一點也不奇怪。
因戰功,烈士後代王謙,進上柱國,成了益州總管。
這也就是在此之前的情況。
而現在烈士後代王謙要起後反對楊堅,在後者所作的輿論宣傳中,是反對皇帝的叛逆,是造反。但在王謙的旗號上,寫滿的則是忠君愛國,是為國除害,所以認識不同,讓後人有機會拿這事說話。
但王謙不同意楊堅當政,是在楊堅已經生米做成熟飯,挾九歲小朋友皇帝以令諸候以後發生的。
這個不同意本來只是保留意見,演變成不同意的實際行動,是因為楊堅要換人。
楊堅把梁睿派到四川當省長,卻對下一步有關王謙同志的人事安排問題,隻字未提。
這種情況到不是與其等死,不如反了,而是與其被罷官,明擺著要反人逼急,不如反了。
所以在給力上,與韓信背水一戰的前置條件,還是的所不同的。
反還是不反,這是個問題。還是反了,也是問題。
問題是,楊堅怎麼會想起要換人?這不象王謙同志怎麼會這樣做,那麼清楚。
有關於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