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鐵來做鐵型。

不過他們畢竟是經驗豐富的鑄造師,李植一點撥他們立即反應過來,都覺得用鑄鐵來做鑄模確實有很大的好處。

沒有了氣泡,鑄造的火炮豈不是每門都能用?再不會有那麼多廢品!

這防守大人,怎麼什麼都懂?

摸了摸後腦袋,曹餘笑著問道:“防守大人,如果用鑄鐵做鑄模,這鑄模和銅炮到時候如何分開呢?”

李植就知道這炮匠會問這個問題,稍微回憶一下自己在後世瞭解的鑄造知識,李植說道:“用鐵模鑄造炮時,先在模的內表面刷上用細稻殼灰與細砂泥加水和成的塗料,再塗刷極細煤粉調製的第二層塗料,然後箍緊鐵模,烘熱,澆入銅水。待凝固後,立即脫去鐵模,趁炮身還是紅熱時,清除毛刺,得到成品。”

聽到李植的話,五個鑄炮匠都陷入了沉默,仔細思考著李植的話。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屬型鑄造的國家,早在戰國時代就用鐵範成批鑄造生鐵農具和工具。使用鐵模鑄造採用雙層塗料等,也是傳統鑄造的常規技藝,五個炮匠之前也聽說過。此時李植一點撥,他們立即就想通了。

想了半分鐘,曹餘想明白了,說道:

“大人高明!這鑄造方法實在是高!”

李植笑著接受了炮匠的恭維,又給炮匠們詳細解釋道:

“首先按銅炮大小,分五節作出泥炮。然後按泥炮節數分制鐵模泥型,每節泥型分成兩瓣,用車板旋制內面,使表面光潔形狀規整,然後烘乾備用。泥型內放入預製的把手,澆注時和鐵模鑄成一體。”

“用泥型翻鑄鐵模時,先將炮口那一節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乾後,蓋上泥制平板,將型箍緊,澆注後便得到第一節鐵模的一瓣。然後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鑄得另一瓣鐵模。這樣逐節澆注,就可鑄成層層榫合的整套鐵模。”

聽了李植的這段解釋,便是其他四個鐵匠也想明白了。他們對李植的辦法驚為天人,看向李植的目光除了敬畏,又帶上了一絲崇拜。

我大明朝居然還有這樣的武官!

李植又說道:“你們先按我說的辦法造銅炮,成功了以後,我們再造鐵芯銅體大炮。鐵芯銅體的大炮更堅固,更輕便!”

還有更好的技術?

這防守大人比當初孫元化大人麾下的弗朗機鑄炮師懂得還要多啊!

曹餘聽到這話眼睛發亮,把匠人對技術的崇拜展露無遺。

————————————————

感謝木茶清味的500打賞,謝謝。

第七十八章 鐵芯銅體大炮

火炮作坊失敗了幾次,最後在李植的指導下,用了二十天時間摸索出了技術,成功使用鐵坯造出了銅炮。這種新方法造出的銅炮炮身上沒有蜂窩氣孔,質量要遠遠好於泥坯鑄造的銅炮,不但提高了鑄炮的成功率,而且降低了成品炮的炸鏜機率。

而且用鐵坯鑄炮鐵坯可以重複使用,省卻了鑄模時間,鑄炮速度大大加快了,三天就能鑄造一門銅炮。

不過李植不滿足於此,李植又讓匠人們鑄造鐵芯銅體大炮。所謂鐵芯銅體大炮就是先用熟鐵鑄造炮芯,待炮芯冷卻後用鑄模包裹炮芯,在鑄模中炮芯外面澆鑄一層青銅。

這種造炮方法是明末中國的一項發明,可惜在原先的歷史上沒有得到廣泛推廣。明末中國的鑄造技術並不落後於西方。明廷和後金長期的戰爭中產生了對先進武器的需求,鐵芯銅體大炮便應運而生。這種新式火炮能以較少的材料承受較高的膛壓,降低了火炮的重量。同時熟鐵熔點較高耐磨性較好,因此這種技術提高了火炮的壽命。不僅如此,因為青銅較為昂貴,鐵芯銅體炮節約了用銅,還降低了鑄炮成本。

李植讓炮匠們按這種方法摸索、製造火炮。

李植選擇的第一種野戰火炮是這個年代的米寧輕型長炮,這是一種84毫米口徑,使用六磅炮彈,炮身長兩米的前膛炮。這種火炮的直射距離是400米,最大拋射射程3200米,標準炮重900斤。不過李植使用鐵芯銅體技術鑄炮,炮重可能可以下降不少。

選擇這種火炮的原因是火炮的重量和口徑都比較適合。李植以後面對的戰鬥大多數都是和步兵騎兵混合的敵人進行野戰。無論是東北的後金還是西北的流賊都擅長野戰,較少在堅城中死守。李植不需要能夠摧毀敵人要塞的重炮,而是需要能夠配合步槍兵野戰的輕型火炮。

這樣的需求下,六磅炮就比較適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