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和士紳做抗爭,是打死逼反百姓計程車紳啊!”
李植皺了皺眉,說道:“你的意思,是你們對我李植的事業有助益?”
地上的老頭大聲說道:“王爺和天下士紳為敵,世人皆知。河南計程車紳被百姓打死,則王爺的敵人就弱了幾分!雖然河南的百姓此前不是王爺的子民,但同樣在為王爺的功業分擔壓力啊!”
李植冷笑了一聲,向李老四問道:“李老四,寡人為什麼要和天下士紳死鬥?”
李老四答道:“回東家,東家之所以和士紳死鬥,是因為士紳壞了規矩,不繳納田賦,把自己的田賦壓到斗升小民身上。”
“說得好,寡人這些年所做的事情,便是在立規矩。”李植又問道:“那像河南的百姓這樣血洗富戶強分田地,寡人的規矩會如何?”
李老四聽了李植幾句話,已經明白了李植想要做什麼,拱手答道:“若是天下人都像河南的百姓這樣,則世間的規矩會比士紳破壞得更糟糕。貧民隨時會洗劫富戶,無人敢興修水利開發新田,無人敢招募閒逸辦廠,甚至大好的肥田都會因為無人敢做地主收地租而荒蕪!”
“若是東家放任河南的農民,恐怕世間再無規矩秩序可言,東家的一鎮六省要全部混亂。”
李植笑著點了點頭,又說道:“李老四說得很好!”
轉身看了看站在地上的老頭,李植又說道:“老叟,本王的大軍進入河南後,河南的百姓拒絕賣糧。若不是虎賁軍強行徵糧,大軍的糧草早就被闖賊掐斷了。”
“河南的百姓未來將成為本王治下的子民,做出功績。但是在目前這個階段,河南的百姓們並沒有為本王的事業做出什麼貢獻。”
一揮衣袖,李植做出了決定:“河南農民前年從士紳那裡搶來的田地,一律充為公田,地租五成。農民原有的田賦,也不能免賦,按照山東的標準徵收田賦。”
“調集五萬虎賁軍進入河南,在河南仔細查核,檢查地契,登記田地,建立地租和田賦的詳細黃冊。”
第七百七十二章 規劃
離開令人有些心煩的村莊,李植帶著麾下武將行走在河南的鄉間。
崇禎朝的大明人口數量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資料。按照官方的戶籍統計,大明只有六千多萬人。但是這種戶籍是極不準確的,因為地方上計程車紳為了幫助佃戶躲避徭役,大量隱沒人口。大明朝的實際人口遠高於六千萬這個資料。
按照參謀部副參謀長洪承疇的估計,大明的實際人口數量在一億二千萬左右。李植相信洪承疇的統計,因為李植後世時候偶然看過一些歷史學專家的考證,包括高王凌、葛劍雄和曹樹基等明史專家都推斷出明末人口在一億以上。
河南原先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現在則二十分之一都不到。
河南的中部和東部是華北平原,經過大小河流億萬年的沖刷,可以說是一馬平川。
河南的農民們在河流的兩側開發了旱田,但是在遠離水源的其他地方,大多還是沒有耕作的荒野地帶。
這個時代的河南本來只有一千多萬人,經過幾年的戰亂,如今只剩下四百多萬人。在李植穿越前的後世,河南的耕地面積達到一億二千萬畝。按照明代河南一畝地一石多的收益,一億二千萬畝田地足以養活四千萬人口。
由此可見河南未來農業開發的巨大潛力。
李植有信心讓河南變成一個新的大糧倉。
李植走到一片長滿了雜草的荒土地上,舉著鞭子說道:“你們看這塊荒地,只需要架設幾十臺龍尾車提水上來,就是一片肥沃的農田。我們在東北發展‘服務隊’的經驗可以推廣到河南來,讓民間的力量參與農業大開發。我們坐地收租就可以了。”
“這件事情讓天津的富裕百姓牽頭,可以以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吸收天津民間資本,將天津的富餘資源投資到河南這片沃土上。河南的百姓就地組織‘服務隊’,就近開發新田,不需要建設新的房屋和道路,開荒的成本也會有效降低。”
比起氣候寒冷而且缺水的東三省,河南的降水更多,光照更加充足,小麥產量更高。平坦的河南中東部可以大量使用新式農業機械進行耕作。
按照李植在東北的經驗,使用天津各家工廠生產的農業機械,農民一人可以耕作上百畝土地。而傳統的手工種植一個農民大概只能照料二十畝田地。
工業設計師並不是只能發展工業的。工業的發展同樣會促進農業生產。李植的工業製造能力透過農業機械、水利機械的方式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