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0部分

兩銀子的財貨給他,而是因為李植這些年確實為天子立下汗馬功勞。要不是李植在范家莊、青山口兩敗東奴,重創了韃子,說不定韃子又要入關劫掠,殘破無數京畿州縣了。

更別提張獻忠、李自成了。沒有李植,恐怕四川、湖廣和河南的州縣全部要遭殃。遭殃就罷了,就怕獻賊和闖賊還要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張獻忠幾千兵馬造反,一年時間就發展到五萬大軍,攜裹饑民十幾萬。李自成幾十騎入河南,幾個月就攜裹三萬饑民。如果不是李植在關鍵時候打滅了這兩家流賊,這兩人會發展到什麼地步,王承恩不敢想。

李植雖然控制了天津一地,但是天津的稅賦該起運的還是起運,該留存的還是留存,並未破壞大明的稅賦制度。即便是無中生有的商稅,李植也上繳給天子十萬兩。雖然李植在天津各地私設法庭,但他也沒有撤銷各衙門審判犯人的權力。

至少在明面上,李植還是大明的忠臣。王承恩覺得,至少在目前來看,李植的危害比他的貢獻要小得多。

天子之所以這麼憤怒,與其說是計較山東一地的輿論,倒不如說是,天子在害怕李植。天子憤怒的不是李植的討價還價,而是在害怕李植一日盛於一日的勢頭。

李植實在太強勢了,天子對李植的害怕,可以理解。然而今時今日,不答應李植的要求,關外的戰局如何令人放心?

朱由檢還在書房裡來回踱步,似乎在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

王承恩想了想,說道:“聖上,只要錦州一戰獲勝,朝廷自然可以騰出手來訓練新軍。到時候練成十萬新軍,再不需要李植征討東奴和流賊,李植哪裡還敢得寸進尺?李植現在要的只是山東一省的輿論,給他又何妨?”

聽到了王承恩的話,朱由檢愣了愣,一下子冷靜下來。

王承恩說的道理,朱由檢當然知道。只不過他剛才被李植的討價還價氣急了,一時有些怒火攻心,沒往深處想。

此時聽到王承恩的話,朱由檢才反應過來。王承恩說得極有道理,只要新兵練出來了,李植哪裡還敢這樣放肆?

朱由檢嘆了一口氣,還是有些悻悻。李植在聖旨面前討價還價,實在讓他太沒有面子了。

想了好久,他才安靜下來,閉上了眼睛。

“新軍操練,事關重大。王承恩你說的對,不按五萬練,按十萬練,便是縮衣節食,也要把這練兵的銀子省出來。明日便讓戶部籌措銀子點名人員,先讓沒有參戰錦州的京營先練起來!”

“李植要山東的輿論,便給他吧,讓他速速出兵錦州!”(未完待續。。)

第四百二十四章 山東

十一月二十五日,李植得了天子的聖旨,便開始在山東發行報紙。

既然是山東的報紙,自然就不再是《天津日報》了。李植派人去濟南買了一個大院子做編輯部,準備每日發行《山東日報》。當然,發行山東日報不需要再搭建一個新班子,每日的《山東日報》只需要在《天津日報》上略有裁剪就可以了。

每天晚上,等天津日報的編輯完成後,就在天津日報的編輯部列印一份,然後六百里加急快馬,把這份報紙用一天的時間送到濟南去。報紙到了濟南後,濟南的編輯部按照送來的報紙排版印刷,便有了《濟南日報》的主要內容。

這樣一來,《濟南日報》也可以較快速度登載天下大事和各地新聞。雖然這樣操作之下,濟南的新聞速度會比天津慢一天,但要知道這是一個通訊基本靠走的時候,各地的訊息在民間傳播是以月為單位的。濟南日報雖然比天津日報慢一天,對老百姓來說仍然是充滿了新訊息的好報紙。

同時,作為濟南日報,不能沒有本地的新聞和社論。李植從幕府裡選拔了幾個思想進步的文人,到濟南去擔當記者和本地社論員。記者負責在山東蒐集本地新聞,比如哪裡遭了山賊,哪裡盛行白蓮教,一一登載。而社論員則負責接觸實地,寫出反映山東本地氣息的評論員文章。

當然,對於山東日報來說,最吸引人的還是第一時間登載的天下大事。那些茶客守在茶樓裡等待念報人讀報,想聽的還不是天下大事?本地新聞和評論員文章,只是本地化的點綴,給山東的讀報人增加歸屬感。

按李植的設想:老百姓能從報紙中得到各地的訊息,就會習慣於去茶樓聽報。只要老百姓習慣了聽報,那山東的輿論就控制在李植的手裡了。

當然,對於山東日報來說,光光依靠報紙的吸引力,是無法鋪開宣傳的。李植在天津大刀闊斧改革,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