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朝大臣都莫名驚詫。
雖然黃子澄與朱允熞之間的矛盾,從未公開。
但朝堂上誰還不是老狐狸,誰沒有八百個心眼呢?
這種事情,又怎麼瞞得過大家?
誰不是心知肚明?
可眼下這封軍報,眾人都認定是假的,偏生黃子澄出來請功,就不得不讓他們深思背後的原因了。
老朱露出好奇之色,問道:“黃愛卿的意思,是認為這封嘉興知府許東江呈上來的捷報是真的了?”
今日的這份捷報,正是許東江派人送進京的。
內容是太孫在嘉興城下,以五百新軍,大破倭寇和反賊數萬大軍,殺敵無數。
倭寇和反賊一舉被擊潰,太孫已率軍前去攻打松江府城了。
捷報中對戰爭的具體過程,皆描述得繪影繪聲。
數萬賊軍如何進逼嘉興,新軍又是如何應敵,倭寇如何被屠戮,賊軍如何崩潰,細節都寫得一清二楚。
但越是如此,看捷報的人,就越覺得荒謬而不真實。
馮勝看了之後,當即斷定是假的。
他將送捷報的抓了起來,嚴加盤問,卻不料對方一口咬死,這一切絕非編造,無有半分不實之詞。
老朱看了,心裡也在打鼓。
首先是日期不對,新軍和錦衣衛都是步行,除了極少數的頭領騎馬乘車之外。
按行軍的時間算起來,朱允熞所率的軍隊,現在應該還在路上。
可能還沒有走一半呢。
然而,依捷報上所言,新軍幾天前就已經到嘉興城下了。
畢竟,捷報送到朝廷,已是數日後。
老實說,這次讓朱允熞出征,老朱是非常不放心的。
之所以最後同意,也是因為新軍皆是步兵。
錦衣衛其實與新軍不一樣,錦衣衛幾乎所有人,都會騎馬。
以前派錦衣衛出京城辦事,也都是全部騎馬的。
這次老朱卻特意交待蔣瓛,除了幾名頭目之外,剩下的錦衣衛,一律步行。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讓朱允熞晚一點趕到戰場前線。
在老朱看來,熞兒就是去拿軍功,去鍍金的。
可不是真的去前線與倭寇拼殺的。
他才七歲啊,老朱怎麼可能放心讓他去前線呢?
藍玉調集的五萬人馬,老朱也看過了,其中騎兵就有一萬五千人。
以老朱多年指揮戰爭的經驗,他分析後認為,有這一萬五千騎兵,足以將倭寇擊潰。
剩下的三萬五千步兵,則是去打掃一下戰場。
朱允熞帶的一千人馬,因為全是步兵,肯定會比騎兵後抵達戰場。
等他們到嘉興的時候,先期抵達的騎兵,應該已經將倭寇和反賊打敗了。
朱允熞再以皇太孫兼威武大將軍的身份,坐鎮嘉興城,指揮排程軍隊,圍剿已經被打敗的倭寇及反賊。
如此一來,整個過程毫無任何風險,穩穩賺一個天大的軍功。
日後在朝堂上,皇太孫便是領過兵的人。
而經過這一次指揮之後,他對軍中的將領,也算有一些瞭解。
還可以趁此憑藉皇太孫的身份,收買人心,為日後順利登基掌權,打好基礎。
這是老朱心中的全盤計劃,只是不好向朱允熞說出來。
畢竟,看著孫子那麼熱情上心,他如何能去打擊其積極性,傷害他的自尊心呢?
反正肯定是騎兵先到,先與倭寇和反賊交鋒,熞兒沒有能來得及參戰,只能在後方指揮,也就行了。
可依許東江捷報中所言,熞兒率領的新軍,幾天前就到了嘉興城,這怎麼可能呢?
步兵哪有這麼快的速度啊!
其次,許東江還在捷報中說,太孫殿下所率的人馬,新軍約五百餘名,錦衣衛則是一百多人,這也不對啊。
咱明明是派了五百錦衣衛,跟隨前去保護他的,其他錦衣衛哪裡去了?
再者,捷報中所寫的戰爭過程,太過於誇張,毫無真實感可言。
老朱靠一隻碗起家,從一名乞丐,一步步走來,直至成為皇帝,執掌大明江山。
他什麼事情沒見過?
什麼仗沒打過?
而且,那些年,為了琢磨怎麼領兵打仗,老朱不斷自學,幾乎將史書上記載的所有戰例,都翻閱了一遍。
以便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錘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