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部分

正謙剛一進到院子,看到老媽在跟陳榮良在聊天,心裡有些詫異,想他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更沒想到的是,陳榮良看到他出現,頓時就站起來,很熱情地跟他打招呼:“小謙回來了呀,好久不見你,好像又長高了不少,人也帥氣了啊!”簡直熱情到連陳正謙都有點招架不住。

“榮良叔公好,今天這麼有空啊,吃飯了沒?”陳正謙笑了笑,知道他說的都是客套話,雖然自己真的長高了變帥了。

另外,“吃飯了沒”可以說是國人最常見的打招呼方式了,這點在農村表現得更加明顯。

只陳正謙是不知道,陳榮良今天過來是為了什麼事。按理來說,自己家跟他關係算不上親近,勉強算在五服之內,不過兩家人一個在上村,一個在下村,平日見面的機會都不多。

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到底是什麼事呢,陳正謙心裡就奇怪了。

“是啊,你桂英叔婆去田裡幹活,我過來看看魚塘裡的魚,經過你家門口,就順便進來坐一下。”陳榮良哈哈一笑。

他是個老煙槍,隨身帶著簡易的塑膠瓶制的水煙筒,時不時抽幾口,說話間也會偶爾忍不住低頭點一撮菸絲吸兩口。

陳正謙表示已經習慣了,他爺爺以前也是這樣,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也是這樣,甚至有些小孩也會模仿,倒是青年人喜歡抽香菸多點。

說到魚塘,村裡一共有五口魚塘的,分佈在三個不同的方位,其中陳正謙家這邊就有兩口魚塘是挨著的。陳榮良家的,恰好就在陳正謙家旁邊,面積大概五畝左右,以前還種著蓮藕。夏天到了,池塘裡面會盛開一朵朵漂亮的蓮花,調皮一點的小孩子,會用竹竿綁上鐮刀,想辦法摘到蓮花。

陳正謙自然不會隨便去摘別人的蓮花,嗯,他是指使別人去幹這事的。

小時候的陳正謙,對村長他們家有一口魚塘很是羨慕。

畢竟在農村,自家有魚塘,成為一名魚塘主,就意味著一年四季都有魚吃,這是多少小孩子夢寐以求的事啊!他小時候就夢想著,有一天自己能夠承包下一口魚塘,裡面養著數不清的羅非魚和草魚鰱魚,然後大聲地告訴全世界,這口魚塘是我家的!

貌似這個執念一直伴隨著他成長,就算到了今天,他依然對魚塘念念不忘。

“榮良叔公今年魚塘收穫不錯吧,大概什麼時候撈魚呀?”既然提到了魚塘,陳正謙就笑著問了句。每年這個時候,都是魚塘收穫的季節。

陳榮良擺擺手笑了說:“下個月先撈一回,年底再撈一回,正月初十再撈一回,就差不多了,今年收成一般,現在養魚不容易咯。”

農村魚塘裡的魚,以四大家魚為主,產量不高,但是味道都挺鮮美,至少比外面買的好吃。原因在於不是規模化養殖,不會餵養各種激素飼料,而是喂的青草跟菜葉子,雖然長勢慢,但是絕對是純天然的農家魚,鮮活得很!

就像村長家的魚,在家的時候,陳正謙總能看到他或者他老婆,挑著一擔擔的青草或者菜葉子或者番薯葉,拋到池塘裡去,然後引起一群群的魚來瘋狂搶食,拍起一陣陣水花。

陳正謙決定開門見山,就直接問:“榮良叔公,你還是有什麼事就直接說吧。”

見他都這樣說了,陳榮良也不好再拐彎抹角,就笑了笑,說:“其實叔公這次來,是想找你爸說點事的,不過你爸不在,跟你說也一樣。”

陳正謙點點頭:“叔公你說,我聽著呢。”

陳榮良開口說了:“是這樣的,上次村裡開會,提議說要修繕一下村裡的祠堂,這個每家每戶都要按人丁出錢,大家基本都同意了。不過還不是很夠,村裡公家賬戶也剩不了幾個錢,聽說你成了大老闆,我就想著過來問問,看能不能麻煩你多出一點。”

說到這裡,他看了一眼陳正謙的臉色,發現沒什麼變化,連忙補充了一句:“放心,具體的捐款名單,以及捐款數目,我們到時候都會統一刻在祠堂牆壁上的,讓大家看得清清楚楚的,錢也不會花到其他地方去,全部都會用在修祠堂上。”

按理說,這種行善積德,福澤子孫後代的事,陳正謙也沒理由拒絕,畢竟村裡的祠堂,大家都有份的,自己的根在這裡,怎麼也避免不了的事實。

關鍵是捐多捐少的問題,一次兩次還好,要是每次村裡有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出錢,那陳正謙可不願意。畢竟自己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

這事算是給他提了個醒,必須立個標杆才行!

倒是老媽李曉梅一直不停地給自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