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選擇,就是進攻。這從大勢來講,趙國在長平大決戰前已經先輸了一籌。然則這不是趙括,或者孝成王,或者趙國群臣的錯,這是形勢所逼。趙國不能拖,趙國需要儘快結束戰爭好騰出手來進行二次變法,守不得,退不得,所以趙國只能選擇主動進攻。如果有人覺得趙國當時守下去或者從上黨撤兵更好的話,在下很願意聽聽高見,但請拿出十足的證據。白起制定的策略是誘敵深入,一軍插到趙軍背後截斷趙軍與邯鄲的聯絡,一軍插到趙軍主力與趙軍長平糧倉石城中間,切斷趙軍糧道。秦軍在首戰中不利,前沿陣線失守,損兵三萬餘,折校尉兩員。王齡率二十萬秦軍後撤。此戰秦軍佯敗是肯定的,但傷亡卻不是能控制的。一戰三萬餘的傷亡可謂不小,秦軍從闕於之戰後還未曾有過。在下以為這反映了秦趙兩軍士兵至少戰力相當,而趙括的戰陣能力要強於王齡。也是基於此戰,趙括更覺得王齡不是對手,因此敢帶兵猛攻。常有人嘆趙括不懂軍事,看不出是秦誘敵之計。在下以為,就算是個平凡百姓,比如在下,都能想到有可能是誘敵之計,會小心防著,唯趙括想不到?趙括想不到,八都尉自殺來提醒,趙括總能想到了吧。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到秦國秘密換將的陰險。趙括不知和自己對陣的是戰神白起,如果知道的話,趙括還會輕敵嗎?在下以為,趙括熟讀兵書,古今戰例輕敵而敗者不知多少,趙括豈會不知輕敵二字的危害。之所以率軍猛追,一是趙括從心底裡不忌憚王齡,覺得就算是誘敵之策,最終還是要靠戰陣搏殺,縱有些許計謀,從排兵部陣到隨機應變,王齡當不如自己。二是趙括沒有看通透長平的地形,長平谷底,雖大而平整,然四下看去卻是出口極少。四下出口用兵堵住,任軍隊無數也難以透過。我想趙括到長平戰後期應該已經看通了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趙括在被圍初期不做拼命突圍,而是用戰車結成圓陣固守待援的原因。在下以為,秦國秘密用白起為將是左右長平之戰結果的最重要原因。先來看秦國為這個計謀的前期安排,先是白起稱病一年,而後戰國各地傳出白起將死的傳聞(很佩服秦國做間諜工作的),而後是山東各國的使節在賄賂秦國重臣後得到白起的確不行了的內部訊息。秦國可謂煞費苦心。當時的戰國,和白起堂堂之陣對決,可以獲勝的話都已經算是奇蹟,何況是如此,哀哉趙括,一切都在秦國的算計中,你從領上將軍印的那一刻起,結局就已經定了。趙括在猛烈經攻秦軍壁壘四日未果後發現後路已經被秦軍截斷,當即回師,要打通包圍。而秦軍又立刻傾巢觸動拖住趙軍。此時趙括可能真的開始冷靜思考和體味孫子的那句,兵者,死地也的道理了。在其後的戰役中他的排兵部陣是很出色的。用三分之二的軍隊頂住傾巢觸動的秦軍,用三分之一的軍隊分作兩隊交替輪換猛攻秦軍穿插部隊。可以想見幾萬秦軍在趙軍十餘萬部隊猛攻下形勢有多緊急,但最後竟頂住了,秦軍前期穿插部隊和後來逐步增援的部隊傷亡達到了十之七八。然而趙軍終是沒有打通糧道。趙軍在趙雍胡服騎射後都是胡服輕裝,身背三日干糧,數斤馬奶。所以在短期戰役中,趙軍幾乎不需要後勤。這也是為什麼趙軍在被圍完全沒有糧食供應的情況下還可以用自帶乾糧撐那麼久的原因。趙軍隨後連續數日猛攻都沒有成功,而後趙括收攏軍隊死守。趙括在被圍後的算計是要守住,不能被破。趙國舉國之兵在長平,趙勝和孝成王一定會新徵軍隊或者列國一定會派兵來救。因此他駐起車城圓陣死守。然而在新一輪的外交戰中,已經圍住趙軍的秦國更是無人敢來挑釁。而秦昭王又徵發秦國所有十五歲以上男子給長平前線送糧,又徵發新軍繼續插入上黨與邯鄲中間,使得邯鄲新徵數萬趙軍來救卻始終不得透過。仗打到這個份上已經是兩國舉國之戰。可以想像當時孝成王和趙勝,秦昭王和範睢有多急切的關注戰局,兩國使成來往列國打外交戰有多忙碌。然而一天天過去,援軍還是沒有等到。趙括開始命令殺戰馬了,戰馬對於古代戰爭的重要性就不多說了。然而在戰馬吃完後又是什麼呢?終於,趙軍開始出現了人相食的局面。趙括知道趙軍已經瀕於崩潰的邊緣。趙括開始組織剩餘部隊的精銳做最後的突圍,他把部隊編作四隊,輪番進攻突圍。在最後的四天進攻損失慘重且沒有成功後讓我們試想下趙括的心裡在想什麼。趙軍數十萬將士命將喪於我手,得讓他們活著出去,我趙括要讓他們活。然而我趙括卻不能做個投降將軍,那麼,只有我死。可以想像在最後時刻趙括不願穿鎧甲,赤膊上陣,並且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面,被秦軍強弩擊穿身體時的慘烈;也可以想像趙括在最後一剎那看到對面帥旗上打著一個“白”字時心裡的滋味。原來和我作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