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一地,離金國國都實在太遠。他們又失去了黃河防線,一但戰事發生,他們只能從最北方的九原透過秦始皇建造的直道南下救援。
雖然以金騎的速度來往於直道,不費吹灰之力。但是如今的宋朝亦非原來的宋朝,一戰可定。這一打,必將是長久的消耗戰,金國失去了黃河防線,痛失中原大地,僅僅只憑直道是遠遠不足維持後方補給的。
所以,這關中對於金國來說如同雞肋。
棄之可惜,食之無味。
其實說白了金國新敗,需要時間休養生息,而關中給金國帶來的利益,不足以讓他們打這一場戰役,這是吃力不討好的舉動。
可是平白無故的將關中送給宋朝卻非金國所願。
關中號稱“八百里秦川”,著名的天府之國。這片土地在遊牧民族金人手裡,全無用處,但在宋人這農耕民族手中卻能創造出無數的財富。
因此,對於半遊牧半農耕的西夏來說,關中也是他們垂涎三尺的風水寶地。
西夏本地處處西涼地區,是遊牧民族,經濟並不發達。他經濟的來源是靠侵佔宋的土地而成的。西夏在他們太祖時期佔領了宋的靈州和興慶等地。又向西佔領了涼州和瓜州。這些地區豐饒五穀,經常種植蔬菜、水果和糧食。党項人在這個廣闊的農田裡耕作,學會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西夏經濟的發展。
所以,一直以來,西夏對於關中都有覬覦之心。
西夏與大宋之間的戰爭也多為爭奪關中而起。
在金國立國初期,展開了對遼國的軍事行動。遼國大敗,天祚帝耶律延禧兵敗逃到西夏。同時金使到西夏勸西夏皇帝李乾順將遼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擊。李乾順看到遼滅已不可挽回,答應了金的條件,從此西夏歸服金。
在金滅北宋的戰役中,西夏也曾經率兵尾跡而入,獲得了大宋數千裡的土地。但因為富平之戰,大宋數十萬大軍給金兵擊潰,關中落入金人之手。
西夏不敢放肆,收回了攻打關中的念頭。
隨著金兵漸漸潰敗,西夏也重新對關中動起了非分之想。
李顯忠能夠借西夏兵攻打金國復仇,這顯然是一個西夏脫離金國統制的訊息。
以目前金國的形勢來言,他們以不足以同時對抗宋朝和西夏兩國。
在這種情況下,將雞肋一般的關中送給西夏,與西夏結盟。一同對抗宋朝,這無疑是最明智、最正確的伐交方略。
羅騰飛經過漫長的軍事洗禮,目光遠見早有增長,這種顯而易見的事情,並不能夠逃過他的眼睛。
羅騰飛肅然道:“若金國真將關中送於西夏,而這時西軍又內部不穩。這四川必然為金國、西夏所得,到那時大宋危矣。”
他面色嚴峻,為以後的大宋而感到感到擔憂。
若羅騰飛是一個冷酷無情,視死亡人數如同數字的野心家,宋朝的腐敗,宋朝的滅亡對他目前的想法來說,只有利而無害。
大宋越亂,越多百姓陷入戰禍,他羅騰飛便可以如同英雄一般帶給這些陷入戰禍的百姓於希望,使得他們盲目的信服自己。
但羅騰飛並不是這種人,雖然他在戰場上一樣鐵石心腸,可他出生在最樸實的農民家裡,他最親最愛的父親就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夫,能夠體會百姓那種熱愛和平,那種透過雙手豐衣足食的感覺。而戰禍剝奪的正是這些百姓最基本的奢望。
羅騰飛知道自己要搞政變,便不可能不死人,但絕對不能將這災禍引發道百姓的身上,如果可以他更加偏於像歷史上的趙匡胤一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解決所有問題,再不然跟李世民一樣,以血腥手段,鎮壓一切,簡單省事。
這為一人之利。使得天下陷入戰禍,實非羅騰飛所願。
吳璘點頭道:“我正是有此考慮。金國與西夏的聯合本就是一種威脅,但如果在這個時候,四川軍心不穩,自亂陣腳,金國與西夏必將效仿與當年的司馬錯伐蜀,屆時我大宋危矣。”
馬擴、劉錡兩人皆明白羅騰飛與吳璘話中諧音。
這司馬錯是秦惠王時期將領戰國中後期秦國名將,伐蜀是秦統一中國之前的一個重大的軍事舉措。若說商鞅變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司馬錯伐蜀則為秦統一中國打下軍事基礎。
事情發生在秦惠文王九年,當時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機滅蜀,卻因韓侵秦而舉棋不定。張儀主張先攻韓,司馬錯力排張儀之議,認為伐韓將導致諸侯合縱對秦,伐蜀則既可得其人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