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到那個山洞可以判斷出來。但被這兩個人追上,也許當時因為有山民在附近,歹徒怕李宸妃叫喊,於是起了歹意。這才是李宸妃遭害的真正原因。後來他們看到李宸妃死了,也慌了神,畢竟是皇帝的親生母親。於是不敢勒索朝廷了,加上朝廷那時正在四面搜捕,於是倉惶而逃。
石堅又說道,劉娥在此事中也有責任,本來就不該將李宸妃留在永定陵,留下後也沒有很好的保護。就是歹徒加害,也有可能會讓天理教知道後利用。現在別無他法,太后只有善待李家的人,並且讓李宸妃有一個很好的身份下葬,這樣才不會在劉娥百年之後,劉家人有一個不好的下場。石堅語氣說得堅銳,但劉娥還是沒有生氣。至少現在他與呂夷簡一樣,還是維護她的,甚至還想到她的家人。
石堅又說道,此事更與守陵之人無關,純粹是一個意外事件,否則他們再有天大膽量,也不敢讓歹徒將李宸妃往外面帶。但是這些人沒有死罪,也是活罪難免,最少也要判他們一個流放之罪。最後又說道,朝廷一定要捉拿兇手,還李宸妃一個公道。
但他話鋒一轉,也說道此事是盜賊單幫做的,估計很難查。但事情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們還是要將搶來的珠寶出售。朝廷可以暗中向各大當鋪發出通知,一旦發現這珠寶,一定將此人拖住。然後向官府報信,並且此事不得洩露。
劉娥也沒有辦法,只好按照石堅所說去辦。可是七月份夏竦回到朝中,他卻對劉娥說道:“臣有一言,不知當說不當說。”
劉娥說道:“說吧,哀家不怪罪你。”
夏竦說道:“臣估計此案與石大人有很大的關係。”(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 target=〃_blank〃》)
第三百九十三章 前夕。伐交
娥不悅道:“休得胡說!”
現在政局劉娥很滿意,雖然前段時間一把大火,幾乎將皇宮化為一炬,讓小氣的劉娥心痛得直落淚,可是劉娥卻藉故將王曾相位罷去,貶為青州知府。
這樣一來,石堅就少了一個最得力的臂膀。這些年無論石堅提出什麼,王曾都在朝中大力支援。少了王曾,石堅就是想掀起風浪都很難了。這是她的想法,王曾什麼時候成了石堅的臂膀?不管怎麼說,王曾都是首相,石堅從來也沒有他的地位高過。
王曾之所以支援石堅,也是石堅句句說得在理。他為了朝廷才支援石堅的。可是劉娥不這樣想。在她眼裡,這倆個人就是狼與狽的關係。事實她除去曹利用,也只有這倆人她無法掌握。石堅功太大,才太大。這使她忌憚。可王曾脾氣太臭,寸步不讓。這些年,她想提撥一下家裡人,王曾都沒有讓過。更不說她想穿穿龍袍,顯一下襬。
但王曾做事大公無私,也沒有軍權在手,她一直想讓他下位,可找不到理由。現在藉著這次火災,正好將他下放。實際上這與王曾有何關係。自四月中旬雨住,天氣一直晴朗,連黃梅季節都沒有落下多少雨,皇宮大多是木質結構,自然點火就著。天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火災的。
但這樣一來,劉娥也不想讓石堅太寒心了。
從外部來說更讓她感到滿意。一是喀拉汗。使者去了喀拉汗,玉素甫果然提出了一些要求。這是很正常的,想要人家出兵,還不讓人家得到龜茲的土地。如果是石堅在西北,還會讓這些蕃子震攝,可現在石堅也在,自然其他方面宋朝也要做出一點誠意。首先是宗教,當喀拉汗可汗玉素甫提出讓伊斯蘭教在中原傳教,幾乎喀拉汗所有長老和族長都望著這個使者。
這個使者也是一個很有名氣的大臣,他就是馮元,也就是曾與石堅一道給趙禎做過講讀地那個老臣。現在是戶部員外郎判都省三班院、史館修撰。他為人生性敦厚,小心謹慎。因為這次事關西北是否安寧,所以朝廷才派他前來。
作為他內心深處更喜歡黃老的道教。不過現在宋朝對宗教並不是很忌諱,除了佛道,也有許多其他的宗教法門。只要有一條,你支援朝廷,不殘害老百姓,不謀反朝廷就行。比如京城就有洋人設辦的基督教。用石堅地話說,宗教地事冥不可聞不可見,於其堵不如疏。在他想來,這一點並不是很難辦。於是他說道,向中原傳播可以,一不裝神弄鬼愚害百姓,二不可造反謀逆。
玉素甫聽了大笑,說我們連喀拉汗都準備投靠朝廷,還可能造反?況且我們喀拉汗雖然沒有天朝富裕,可也不至於騙天朝百姓的錢。我們和~出產美玉,光這項收入也使我們喀拉汗不愁吃穿。
馮元心裡狠狠鄙視了一下。和闐那是你們喀拉汗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