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的割下去,也許石堅認為是小傷口,而在他們看來可都是大傷口。
西夏的党項人開始對張元產生懷,象這樣他還能將石堅消滅麼?還能將大宋瓦解麼?這個懷疑一產生,他們就會再次想起張元背叛元昊的故事。
然後就是契丹人,這次蕭虛列也很惱火,沒有將石堅的軍隊消滅多少,反而契丹自己丟失了幾千士兵。如果按照原來的計劃,他們將沿岸放棄,將石堅的軍隊引上岸,利用這些騎兵的衝擊。這樣也比石堅用小刀子割好得多。
他也明白張元這是想搶收這一季糧食,但蕭虛列更表示懷,現堆在各處的糧食,不要說他們四萬契丹大軍,就是再來個四萬大軍,也夠吃個三年四年。也不要說將石堅拖個三四年,就是拖一個兩年,也達到了目標了。他可不知道張元的野心,張元想做土皇帝,那得必須在土著人心目中樹立威信,那麼他怎可能丟下土著人不顧?如果顧上他們,就必須要有大量地糧食,所以張元讓石堅割了幾下刀子後,還得硬挺著。
但張元也開始將糧食向內陸地區轉移,俺在海邊上鬥不過你,讓你遠你,行麼?但到了內陸他就是石堅對手了嗎?
連張元自己也不知道,他雖然有謀劃的本事,而且元昊幾次大捷,他都參預進來了,並且在中間立下大功。但謀劃歸謀劃,指揮歸指揮,否則最後坐皇帝地是劉邦,而不是張良?他的威望不能將眾人彈壓,就是給他再多的人,卻不能使他們的心悅誠服。
石堅再次將船隊調到東南岸一帶。這時候已經進入了二月,從大海地船帆的桅杆上望去,可以看到沿岸的水稻一片金黃。這是第一季的水稻開始成熟。
石堅來到這世界,所做地兩件近乎雞肋的事情。一就是花了無數的功夫研製的包甲船,也不能說它沒有作用,但用途不大,在他的各種發明中,這種包甲船作用是最小的一種。還有就是雙季稻。石堅在上面也用了無數地心血。增產是增產了,不能說它一點產量也沒有增加。而且一開始效果很好。但是農民迅速地發現了一點,那就是這種雙季稻十分撥田力。現在沒有化肥,許多土地不要說種雙季稻,就是種單季稻後,長久下去,將田力採完後,不得不休耕,也就是荒廢幾年後,等田力恢復了再耕種。
然而沒有想到這種雙季稻家花不香野花香。大洋島不同。這些地方從來也沒有開耕過。如同石堅所說。這些地方一開耕。那些土地肥得流黑油。多少年地枯草爛葉沉澱下去。種什麼長什麼。只是除草廢事一點。畢竟田地裡有許多年長積下來地野草根。只要將這些雜草除去。然後基本上不用管理了。
最主要地就是這裡天氣炎熱。在這裡種植三季糧食。完全不成問題。所以漸漸地宋朝將糧食地重心轉移到大洋島來。其實如果不是大洋島出事。宋朝百姓完全可以不為糧食發愁。甚至可以說只要錢多。吃一半倒一半都可以。象那些陝西地荒旱。石堅籌集到大筆錢款後。就迅速地將糧食調來。也沒有發生動亂。這個大糧倉就是主要原因。所以大洋島失事。糧價猛漲。也不完全是商人地故意操作。就是百姓也在擔心。這樣糧價還得要漲。
但石堅在大行動之前。他還是帶著船隊來到了小米城。現在從大米城到小米城這一帶是大洋島主要糧食產地。因此張元佈置下了許多士兵護守。石堅進攻小米城不利。然後將船隊調轉過來。第二次撲進大米城。當然現在大米城也沒有什麼物資和宋朝百姓。連糧食也沒有多少。都在向內陸轉移。但石堅沒有放棄。他帶著大軍向縱深處進攻。這一帶不但有許多土著人。而且他們都在收割糧食。石堅正好。他押著這些土著人。一邊悠閒地進攻。一邊讓這些土著人連人帶糧食一起上船。
這一下張元可急了。他調動了騎兵。但也只有土著人地騎兵。契丹地騎兵。蕭虛列沒有讓他動。蕭虛列說道。動可以。要在關健時候動。現在這三萬多契丹大軍不是讓你拿來虛耗地。張元也無奈。雖然他有權指揮這幾萬契丹大軍。但沒有蕭虛列威望高。況且現在契丹除了耶律姓氏。就到了蕭姓。基本上皇帝是姓耶律地。皇后太后全是姓蕭地。而且蕭虛列是蕭姓地嫡系地嫡系。如果他們反目成仇。這幾萬契丹士兵一定會向著蕭虛列。而不會向著他地。
石堅看到敵人勢大。邊戰邊退。最後來到果子溝(墨爾本東北側地亞拉谷)。這個山谷因為有許多野果樹。所以被宋人稱為果子溝。它地旁邊就是大洋島東南角各種河流地主要發源地。萬溪山(大分水嶺)。帶領這支隊伍地是乙靈紀。他帶著近三萬土著人地騎兵。還有亂七八糟四五萬其他土著人士
路追來。還有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