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曰:‘行歸於周(忠信矣),萬民所望。’忠也。”《左傳·襄公十五年》“君薨不忘增其名”是指楚恭王卒時,議諡時,力主以“恭”,而不是楚恭王親自交待的“靈”或“厲”,從而為楚恭王贏得了“知過能改”的美名。“將死不忘衛社稷”就是指告誡子庚城郢的事。

關於子囊的死,《呂氏春秋·高義篇》(《說苑》“立節”與“渚宮舊事”兩篇也襲此

文)另有說法:“荊人與吳將戰,荊師寡,吳師眾,將軍子囊不復於王而遁,遂伏劍而死。”

兩種說法,前者死因不明,後者伏劍自刎,未知孰是?

關於城郢,《世本》載武王已都郢,《史記·楚世家》載文王元年都郢,《左傳·莊十

八年》載巴人遂鬥於楚。都表明當時郢已築城,不過,這次子囊告誡的築郢,或是在原有基

礎上加大加固,或是在原城附近,另築新城。而且,也可能是子囊在做令尹時就開始修築,

其告誡子庚,是讓他繼續修築,不要放棄了。

四、爭晉伐吳(3…4…2)

四、爭晉伐吳(3…4…2)

王子午任令尹後,楚以公子罷戎為右尹,蒍(wěi)子馮為大司馬,公子櫜(咎為石)

師為右司馬,公子成為左司馬,屈到為莫敖,公子追舒為箴尹,屈蕩為連尹,養由基為宮廄尹。這些都是當時楚國的賢人、能人。史臣又論述道:“楚於是乎能官人。官人,國之急也。能官人,則民無覦心。《詩》雲:“嗟我懷人,置彼周行。’能官人也。王及公、侯、伯、子、男、甸、採、衛大夫,各居其列,所謂周行也。”

這個王子午,是楚莊王第五子,楚康王的兄弟,今在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有王子午鼎,

透露了這個令尹更多的資訊。如圖:

該鼎通高76厘米,口徑66厘米,侈口、束要、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兩外侈的長方形耳,旁邊攀附6條龍形獸,腹部滿浮雕的攀龍和竊曲、弦紋。內腹與蓋內均飾有銘文。銘文14行84字。表達了對先祖的追思,敘說王子午自己施德政於民的業績,並教育子孫須以此為準則。此外,銘文用鳥篆書寫,有中國最早的“美術字”之譽。王子午鼎造型呈現平底束腰形的典型楚風。環繞鼎腹的六條立體怪獸,各由兩條夔龍蜷曲盤繞而成,採用失蠟法分別鑄出,然後焊接於鼎身。細部裝飾上採用浮雕、立雕、分鑄、榫(sǔn)卯、焊接等技術。造型優美、工藝精湛、題材浪漫,堪稱楚鼎精品。由此可以看出,楚早已採用,華夏的文字,更表明了,楚文化與華夏文化的深厚淵源,以及楚人對吸納華夏文化的孜孜不倦。

到楚康王三年(…557),晉楚之間又發生一場小規模的戰爭。楚共王三十年(…561)的時侯,令尹子囊與秦庶長無地曾因晉取鄭而伐宋,在楊梁(今河南商丘東南三十里),打敗了宋師。晉為此,於今年派荀偃與欒黶帥師伐楚,以報宋揚梁之役。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於湛阪(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這次楚師給打敗了,晉師順勢向前推進,但仍然不及方城就退軍了,方城本是楚的北部邊境,但那時,方城外已有一些地域屬楚了。

實際上,楚康王即位五年,幾乎主動興兵的戰事,與晉吳的兩次作戰,都是被動的,於晉是抵禦,於吳也是抵禦。楚康王早已坐不住了,這時,機會來了,鄭國在楚共王二十九年(…562)在晉國與各諸侯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臣服了晉,參與了晉組織的蕭魚之會(今河南許昌),楚因此囚執了鄭使者良宵與大宰石,時值鄭簡公在位,子孔當國執政,子孔由於曾受辱於晉,因而心懷怨恨,就想叛晉從楚,而鄭國諸多大臣還是親晉的,因此,子孔就想引來楚師,以除去這些親晉派。

於是,他就派人向楚令尹子庚告知此事,子庚不允許。可是楚康王聽到此事,就很心動了,難得的再次插手鄭國事務的機會,於是楚康王就派楊豚尹去同子庚說,為了繼承先君的事業,免受國人之譏,而想出師於鄭的想法,實有些指責之意。本來,子庚在康王即位後的休養政策,也是為楚國著想,因為,當時,晉還很強,中原諸侯也主要附於晉,並不是與晉爭強的時候。不過,子庚作為令尹,國之執政大臣,在這種情況,也不想逆命而行,他提出,先由他帥兵去試探,如果,行的話,楚王再親自前去,如果不行,就退軍,這樣也能保住楚王的顏面,不至受辱。

這樣,這年冬,子庚就提兵前去,駐紮在汾(今許昌西南),以觀鄭之動向。而鄭國這邊呢?子蟜、伯有、子張正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