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那女子的反應之前,只有3%的人會請她約會。這些男生大多表示,他們或者會再等一等,看對方是否有同樣興趣,或者因缺乏自信,乾脆什麼都不做就放棄了。
一般來說,人們似乎知道他們將被別人接受或喜歡的可能性,他們更可能與願意接納他們而不是拒絕他們的人接近。確實,當其他條件相同時,很難做到不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設想新轉來一個插班生,他已經注意到你了而且真的喜歡你,難道你不會相應地對他產生好感嗎?
顯然,人們願意接近那些喜歡自己的人,這一傾向與吸引的回報模式一致,同時也符合另外一個觀點,即平衡理論,人們渴望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社會關係能夠達成一致。當兩個人彼此喜歡的時候,兩人的感情契合就可以說取得了平衡。當兩個人之間相互厭惡時,也可以得到平衡。但當一個人喜歡別人但不被別人喜歡時,他們的感情就得不到平衡。如果事情涉及三個人會怎麼樣?我們經常會預期我們仇人的仇人會是我們的朋友,即使我們並沒有見過他們。
喜歡和自己相像的人
如果能夠遇見和我們相像的人,背景、興趣和品位相同,也會令人非常愉快。事實上,人際關係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相似性:彼此喜歡者也相互吸引。諺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無疑是對的。對這類關係的記載最為徹底而廣泛,是其他型別關係所不能相比的。請看以下例子:
在密歇根大學有一項研究,參與研究的人如果能與不認識的人交朋友,就可以免費住宿。學期結束後發現,這些參與者的最好朋友就是和他們最為相像的室友。
在普度大學,研究人員有意將社會和政治觀點相似或不相似的男女安排在一起約會。每一對學生一起45分鐘喝飲料並彼此瞭解。約會之後,相似的一對比不像的一對更喜歡彼此。
在堪薩斯州立大學,要求13位男子擠在一個模擬空間並相處10天,在這期間不斷評估他們對彼此的感情。如果彼此之間有許多共同點,就相處得很好。同時還發現,參與者恨不得把那些與他們最不像的人扔出屋外。
以上的事例表明,相似是有吸引力的。
哪方面的相像才會彼此喜歡
吸引受到相像的強烈影響。有著相似背景、個性、外表吸引力和態度的人們更有可能彼此吸引。
無論是朋友還是戀人,幸福的伴侶在各方面彼此都很相像。首先,雙方在年齡、性別、種族、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社會階層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還記著你高中時最好的朋友嗎?他們與你基本上有著相同的年齡、性別和種族。另外,大家在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也有著相似之處。兩個人的態度和彼此的吸引力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絡:相似處越多,彼此越喜歡。請注意這一規律:在雙方達到相當的相似程度後,相互的吸引並不會減少。“共同點太多”並沒有任何危險。就態度而言,雙方越接近,彼此就更喜歡。再想一下你高中時代的朋友:你和朋友喝酒吸菸的情況可能都是一樣的;如果高中畢業時你是處女,你最好的朋友可能也是。
第1章 相互吸引(7)
最後,伴侶們也可能有著相似的性格。性格相似的人們會更加喜歡彼此,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更加喜歡。特別地,性格接近的夫妻比性格不同的夫妻有著更為美滿的婚姻生活。人們想法一致的時候會更加喜歡彼此。相似的感情風格也會促進相互間的吸引。幸福的人自然願意和其他幸福的人接觸,心情不好的人也容易被其他心情不好的人所吸引,而不是心情比他們好的人。富有安全感的人願意接近其他有安全感的人,而焦躁的人實際上喜歡接近其他焦躁的人。
相反也有吸引力嗎
兩個人越相似,就越喜歡對方。那麼,為什麼許多人相信“相異而相吸”呢?是否存在相同點少卻相互吸引的例子?答案一般是“沒有”。也許只有一個例外(我們在以後再談)。沒有證據表明人們喜歡不相類似的伴侶。那為什麼人們又說“相異相吸”呢?因為相似性有不同的表現,會誤導人們,使他們認為是“相異”在產生吸引力。
我們已經看到人們容易和那些與他們外表相似的人結成一對。另一方面,外表明顯不般配的關係有時也會發生。1993年,《花花公子》雜誌的年度女郎,26歲的安娜·尼可爾·史密斯,嫁給了89歲的億萬富翁霍華德·馬休二世。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伴侶在一些方面明顯不同,似乎是相反產生了吸引力。這一看法過於簡單了,因為這些伴侶之間般配的意義更為廣泛,用美貌換取金錢,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