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城頭上的守軍並不多,只有兩千人,主要起到一個警戒作用,所以當敵軍出現了進攻跡象時,宋軍也開始進入了戰鬥狀態,開始了全面防禦。
一隊隊士兵奔上城頭,有手執長矛的主戰士兵,有負責投擲滾木石以及鐵火雷的投擲兵,還有揹著守城長弓以及神臂弩的弓弩兵,另外還有負責操縱投石機和火的廂軍,以及搬運滾木石上城的民夫。
整個北城牆上部署了近兩萬士兵,一百二十架投石機和五百架火。
除了北城外,其他各城也紛紛有士兵奔上來,南城因為地形的關係不方便攻城,其餘東西兩邊城牆都會遭遇金兵的進攻,李延慶在部署在將東西兩邊各上了一萬五千的主戰士兵和一萬輔兵,南城也上了一萬軍隊作為預防,這樣一來,宋軍光在守城上就幾乎投入了全部的軍隊。
這十天內,李延慶抓緊時間訓練民夫,成功地將五萬名民夫轉為輔兵,每個人配上盔甲,頭戴鐵盔,再配一把戰刀和一副弓箭,輔兵不是主戰士兵,顧名思義就是輔助主戰士兵作戰,搬運物品,投擲滾木石,操縱投石機和火等等,基本上就相當於廂軍的功能,但輔兵訓練太少,還不能投入戰鬥。
‘嗚’低沉的鹿角號聲越來越近。
鋪天蓋地的金兵終於出現了,整整十萬大軍,旌旗遮天蔽日。
這一次是金兵的正式攻城,準備得十分充分,金國為這次南征準備的大殺器也紛紛出場,包括五十架巨型投石機,這是從遼國繳獲的重器,體型龐大,高達三丈,光拋杆就長達五丈,可將百斤重的巨石丟擲四百步外,比城頭上射程只有兩百五十步左右的大型投石機要厲害得多。
除了巨型投石機外,還有上百輛巢車,巢車也是登城梯的一種,外形像一隻靴子,裡面有樓梯,可以透過樓梯衝上城頭,而且巢車內本身就藏有數十名士兵,只要巢車靠近城牆,士兵就能立刻上城。
巢車本身也高達三丈,由巨木搭成,四周覆蓋了厚厚的牛皮,下面有兩對大木輪,由百名士兵推動前行,巢車最大的特點是頂端有座空中橋樑,是一塊寬五尺、長達一丈的厚木板,可以搭在城頭,進攻士兵便可以透過巢車內的步梯飛奔而上,直接從空中橋樑衝上城頭。
除了巨型投石機和巢車外,還有大量的雙鉤攻城梯,還有攻城槌,另外在士兵的裝備上也和上一次攻城契丹族士兵不同,上一次攻城的契丹族士兵身著皮甲,手執木盾,而今天攻城的軍隊包括了三萬女真族士兵,他們身穿鐵甲,手執銅盾和長矛,防禦力和戰鬥力都十分強悍。
十萬攻城大軍在三里外停住了前進,今天完顏斜也親自坐鎮,但具體進攻指揮還是由完顏宗望負責。
完顏宗望看了看遠處高大巍峨的城牆,冷冷下令道:“投石機上!”
雖然間隔了十天,但完顏宗望卻沒有一天休息,他不僅要訓練軍隊躲避震天雷,還要制訂詳細的作戰方案和各種緊急應對計劃。
今天的作戰方案就是由完顏宗望一手製訂,得到了完顏斜也的批准,此時完顏宗望就要正式實施了。
五十架巨型投石機下都裝有木輪,在百名士兵和二十頭健牛拉拽推攘下開始緩緩向前推進,完顏宗望當然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他們的優勢就是這五十架巨型投石機,射程遠遠超過了城頭的投石機,也就是說,他們在遠端投擲武器上壓制住了宋軍。
並不是說宋朝造不出這樣的投石機,事實上,宋朝的巨型投石機比他們更強大更精緻,只是城頭上無法安裝這樣的巨型投石機,才使金兵佔了便宜。
“火油桶準備!”
很快有大車將一桶桶火油運了過來,每桶火油重達百斤,完顏宗望的方案極具針對性,他首先考慮到是摧毀城頭的投石機和火,使對方很難發射出威脅性極大的震天雷。
震天雷並不是金兵發明,而是李延慶和幾名頂級火器匠設計完成,李延慶負責的是火藥配方,而火器匠則負責設計外殼和內芯,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是依靠宋朝百年火器製造經驗才製造成功,尤其點火頭參照了蝸牛殼的巧妙結構才設計成功、
金國無論在思路、設計,還是在製造工藝上的大幅度落後,使金國仿製的震天雷遠遠不如宋朝,目前只能用作固定爆破,而無法用作投擲武器,他們在導火索上做得很失敗,要麼就控制不住燃燒速度,使震天雷瞬間爆炸,要麼就是導火索在落地重撞擊之後會鬆動脫落,使震天雷成為啞雷。
金兵已經用投石機連續試驗多次,十次中最多隻能成功三次,其他要麼炸燬投石機,要麼就是啞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