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一斑,現在既然他們讓一步,只要求調走或者撤銷軍職,我們可以抓住這次機會,其實正如張相國所言,我大宋又不止李延慶一個大將,將他調走,守城主將可以換人嘛!董將軍和姚將軍都可以,甚至可以讓知政堂相國出任主將,為了一個臣子的面子而放棄太原,太不智了。”
旁邊何慄出列道:“陛下,微臣建議先解決大將封賞的問題,建議陛下和李延慶、董平等人再談一談,爭取他們的理解,畢竟收回太原更重要。”
趙桓沉思良久,把封賞方案放到一邊,“這樣吧!一個時辰後在偏殿召開知政堂議事,通知李延慶、董平和姚平仲三人一起參加。”
眾人都退了下去,趙桓卻把吳敏留下,“吳愛卿,這件事不好辦啊!”趙桓嘆了口氣道。
趙桓在眾人的反覆遊說下,已經不太想封賞李延慶的手下,這次金國的協議正好是個理由,但問題是,取消封賞李延慶手下,董平和姚平仲也勢必將一同取消,得罪了李延慶不怕,就怕得罪了另外兩人,失去整個軍方的支援,這才是趙桓所擔心的。
“陛下,微臣覺得金國的重點還是在李延慶身上,只要把李延慶的事情處理好了,將領的封賞再低調變通一下,我想金國應該也能接受。”
趙桓現在對李延慶很猶豫,如果說功勞震主,威望超過自己,這個只是情緒上的問題,若李延慶低調一點,自己未必不能忍一忍。
但自從父皇派人找了李延慶後,趙桓忽然意識到李延慶在爭位這件事上的重要性,李延慶雖然殺死了父皇的使者,算是一種站隊,但這站隊還是讓趙桓不滿意,畢竟李延慶沒有直接回絕父皇的招攬,只能算是對自己表態,在父皇那邊還是打了圓滑,並沒有表明立場。
相比之下,董平和姚平仲卻態度明確,公開拒絕了父皇的拉攏,這讓趙桓心中很不舒服。
現在除了立場不明確外,李延慶似乎又被金國盯上了,金國明確要求撤銷他的軍權,兩面夾擊,趙桓已經下定決心,要動一動李延慶了,只是該怎麼動,還有待商榷。
吳敏還想再勸,趙桓卻擺了擺手,“李延慶之事稍候再說,先把封賞之事解決了再說。”
第七百六十二章 廷議之怒
半個時辰後,紫微殿偏殿內便已濟濟一堂,不僅目前在京的知政堂五相都已到位,還包括李延慶、董平和姚平仲三個軍方都統,另外還有趙桓最看重的大學士唐恪,以及剛剛趕到京城的耿南仲。
金國特使吳孝民送去了鴻臚寺貴賓館休息,而耿南仲連一口水也顧不得喝便趕來見天子趙桓,他便被直接帶到了紫微殿偏殿。
眾人坐在各自的位子上,大殿裡充滿著一種壓抑的沉默,還有一種憤怒的氣息,這種憤怒氣息是從左邊三名將領身上散發出來,就在剛才,李延慶三人已經聽白時中介紹了金國的要求之一,禁止對抗金將士進行封賞,他們沒有當場翻臉,但是憤怒之情卻溢於言表,儘管三人關係一般,但涉及到共同的核心利益時,三人立刻擰成一股繩。
這時,李延慶緩緩道:“陛下可容微臣一言?”
醜媳婦終歸要見公婆,儘管趙桓很不希望李延慶開口,但他還是得面對現實,他自詡能說服董平和姚平仲,卻對李延慶沒有一點把握,李延慶若不表態,那今天的朝會就沒有任何意義。
“李愛卿請說!”
“陛下,古人有千金買骨是謂義,商鞅變法又以百金移一木,是為信,正是有信有義,才有千里馬輩出,才有秦國的強盛,最終統一天下,觀之今天,京城有難,千千萬萬將士慷慨赴義,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最終保住了京城,保住了朝廷,保住了大宋社稷,他們所做的這些,難道陛下真的要視而不見嗎?如果真的傷透了將士的心,金兵第二次殺來時,誰還肯再替陛下出頭賣命?”
偏殿內一片寂靜,李延慶的話字字誅心,直斥趙桓和朝廷無情無義,使眾人十分難堪,就連本想支援李延慶的董平和姚平仲都不敢吭聲了。
這時,白時中呵呵一笑,起身道:“李都統的話太過於偏頗,朝廷有難,大家出力是做臣子的本份,金兵北撤,是知政堂和談立下的大功,我們就從未想過問陛下要什麼封賞。。。。。。”
“給我閉嘴!”
李延慶怒視白時中,“不要用你們的妥協投降來玷汙我的將士!”
這句話頓時讓偏殿內一片譁然,白時中氣得胸膛都要炸開了,惡狠狠地盯著李延慶,如果說之前他恨李延慶很大程度是為了討好趙桓而演戲,但現在,他就恨不得用眼光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