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另一首是朱熹的《讀書有感》,再有一首是清朝趙翼的《論詩》,裡面名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當然,李延慶還記得幾首比較普通一點詩,但因為他昨天的對策題有點考慮不周,如果他不在詩上加以彌補,很可能他這次科舉就會落榜,李延慶今天只能出奇兵了。
他反覆斟酌這三首,他首先淘汰了趙翼的《論詩》,一是不太切題,論詩不是治學,其次宋朝極其推崇杜詩,而這首詩的前兩句:‘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會讓考官反感。
剩下的是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和朱熹的《讀書有感》,這兩首詩都非常好,根據士子們調查,主考官歐陽比較注重實踐,那麼‘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會更加符合他的性格。
但從詩意上看,朱熹的《讀書有感》卻更加貼合題目意境,李延慶一時難以決策。
考慮良久,李延慶決定以考題為標準,不要去迎合主考官的喜好,他最終選擇了《讀書有感》,李延慶便提筆在考卷上寫下了這首詩。
《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
就像一次異常痛苦的洗禮,歷時七天五夜的科舉終於結束了,除了提前黯然離去計程車子外,其他無論考得好還是考不好計程車子,都要痛痛快快放縱自己,安陽縣的各大酒館全部爆滿,士子們觥籌交錯,開懷痛飲。
今天是李延慶請客,除了請胖子鄭榮泰外,還請了張顯以及周春等幾名臨漳士子,一行人在鄭福樓包了一個大間,眾人開懷暢飲。
今天張顯心情不錯,他已經決定去州學讀書,解開了這個心結,即使今天他的刑律題沒有做出來,他也不放在心上了。
周春喝了一杯酒,笑道:“大家都在猜刑律的出題人一定是太學教授,那道唐宋刑律對比題太學生都學過,對他們來說很簡單,大家都很懷疑,出題人就是想把這次恩科的錄取機會留給太學生?”
“是嗎?”
李延慶笑著問鄭榮泰,“太學教過那道題嗎?”
鄭榮泰眨巴眨巴小眼睛說:“我可能上刑律課那天正好感恙請假,沒有聽到這節課,竟然不知道太學教過?不過那道題我也正好複習到了,答得很順暢。”
周春懷疑地看了一眼李延慶,李延慶是不是把祖父的筆記借給這個死胖子看了?他給李延慶再三叮囑過,筆記絕不能外傳。
李延慶心知肚明,便笑道:“為了這次科舉,鄭兄家裡請了不少名師,有這些名師專業押題,鄭兄這次一定能考中。”
這番話說得很中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對於鄭榮泰,如果他能考中,就有了光面堂皇的藉口,‘我家請了名師押題,為什麼不能考中?’
但對周春這種人精,他便會立刻明白,李延慶是另有所指,至於張顯比較單純,他則會羨慕鄭家的大手筆,居然請名師輔導押題。
鄭榮泰在別的方面比較愚笨,但在這件事上卻十分油滑,他立刻順杆上爬,打個哈哈笑道:“不怕你們羨慕,這次我家請的名師確實押中了好幾道關鍵題,僥倖啊!”
眾人說笑幾句,這時,雅室的門忽然被推開了,從外面走進幾人,霍然正是太學生趙玉書和他的同伴。
“真巧啊!咱們又遇到了。”
趙玉書鼻子上貼著膏藥,滿眼仇恨地盯著李延慶,他被李延慶一拳打斷了鼻樑,導致他這次科舉發揮欠佳,恐怕奪取解元無望。
趙玉書是相州三個太學上舍生之一,考上一般舉人對他已經沒有意義,但考中解元卻對他有極大的好處。
如果他能考中解元,他就能直接升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禮部試,相當於同進士了,出仕為官指日可待。
這屆科舉他本是最大的解元熱門,風雲榜排第一,但李延慶那一拳,將他的希望和前途徹底打沒了。
趙玉書的滿腔怨恨都落在李延慶身上,積恨難忍,一考完試,他便找到了李延慶。
李延慶見他殺氣騰騰進來,也不理睬,只管慢慢喝酒,鄭榮泰卻惱怒了,騰地站起身,“趙玉書,你要在我的地盤撒野嗎?”
鄭榮泰和趙玉書同在太學讀書,而且又是安陽縣同鄉,按理關係應該很親密,只是趙玉書瞧不起這個不學無術的胖子,兩人一向沒有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