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每時每刻都在思考!” 馬厄的這一評價給波伏瓦留下深刻印象。
考試結果出來了。薩特、尼贊和波伏瓦都透過了考試,而馬厄沒有透過。馬厄當天晚上離開了巴黎,臨走時沒有向波伏瓦告別,只是在給薩特的一個便條中問候了她。薩特將考試結果告訴波伏瓦,並對她說:“從今以後,由我來照護你!”此後他倆在一起準備半個月後的口試。而這半個月,按照波伏瓦後來在回憶錄中的說法,除了睡覺,他們幾乎沒有分開過。從此,馬厄在波伏瓦的生活中不再具有重要地位,而取代他的是薩特。
薩特在與波伏瓦的接觸中發現,她正是自己要找的另一半。在此之前,他還沒有遇見過這樣的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跟他一樣的人。波伏瓦跟他一樣,視寫作如生命,十分勤奮和刻苦,甚至有一種拼命精神。波伏瓦既年輕又漂亮,這也是吸引薩特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漂亮姑娘他見得多了,大都虛有其表,有的顯得愚不可及,而像波伏瓦這樣美外慧中的,他還是第一次見到。他在波伏瓦身上發現一種與他對等的智力水平,他們的談話毫無困難;同卡米耶相比,波伏瓦顯得深刻多了。
46年之後,也就是在薩特70歲時,他回憶並總結說,他一生中只遇到過一個人可以在與之交談中發現和形成自己的思想,這人就是波伏瓦。這不僅是因為她的哲學知識達到與他同樣的水平,還因為唯有她對他本人和對他想做的事情達到與他同樣的認識水平。因此她是他最理想的對話者,是人們從未有過的對話者。他能夠向她談論和訴說一切,而她什麼都能理解。薩特說,這是獨一無二的恩賜。
薩特在波伏瓦身上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深刻,她還讓他有一種充分的信任感和可依賴感。這種感覺此前只有母親能夠給他,母親再婚後他失去了這種感覺。薩特一度在同尼讚的友誼中尋求這種失落的感覺,到後來發現彼此的感情投入不是對等的而逐漸失望。在卡米耶身上,他又燃起感情的烈火,把自己全部奉獻出去,但對方逢場作戲的態度使他再次陷入失望之中。現在波伏瓦讓他重新獲得久久尋覓而不得的信賴感,對他是十分寶貴的。
越是接觸得多,薩特在波伏瓦那裡就越是發現他倆相同或相似之處。跟薩特一樣,波伏瓦很小就立志當一個作家。受父親的影響,她喜好讀書,可以說是個書迷。15歲時,朋友問她:“你將來想成為什麼?”她毫不猶豫地回答:“做一個著名作家。”至於女性特有的義務或負擔──結婚然後生兒育女──波伏瓦從不把它看得有多重要。
波伏瓦5歲上學,比薩特早得多,而她的成績總是最優等的。她從小就具有較大的獨立精神,父母的權威對她的行動的制約是很有限的,跟薩特小時候一樣,她感受到充分的自由。在學校裡,波伏瓦受自己讀的書的影響要大大超過教師對她的影響。17歲時她獲得拉丁─文學業士和初等數學業士學位,然後在巴黎大學學習。這時薩特已進入巴黎高師攻讀哲學專業。
兩年後,波伏瓦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獲得普通哲學證書。又一年,也就是在她20歲那一年,獲得哲學學士學位。這一年的9月,為取得經濟獨立,她在聖瑪麗學院教授哲學課。而這時薩特為了能夠不在學校吃飯和能夠去看他的“未婚妻”,也在幹著家教的活。
波伏瓦沒有屈從父親要她再拿一個學士學位的希望,而是獨自決定,立即開始準備中學教師資格會考,這樣就可以提前一年結束大學生活而走向獨立。對於一個巴黎大學的女大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重大挑戰,因為能夠取得中學教師資格的十有八、九是巴黎高師的學生。而在那一時期,能夠迎戰這一考試的女性更是屈指可數。這一決定使她能有機會同薩特見面。
波伏瓦和薩特的想法是一樣的:在寫作的同時當一個教師。跟薩特尤其相同的是,她也對哲學深感興趣,而家中並無哲學傳統。她獲得的學士學位是哲學,而準備中學教師資格會考也是哲學專業,她將作為一個哲學教師而登上中學的課堂。這是一種職業,一種謀生的手段,它起著為文學創作開路的作用。當時許多女孩子都是把學業當作陪嫁似的玩意兒,而波伏瓦可是把它當作真正的事業來完成,這是很不容易的。
從家庭境況看,波伏瓦也是生活一個小資產階級的環境之中。父親這一方面雖然有著貴族頭銜,但缺乏經濟條件,無法躋身上流社會。而在母親這一方,由於外祖父的破產,經濟地位也是低下的。實際上,童年時波伏瓦家中生活是不寬裕的,但她也沒有體驗過下層社會那種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的貧困。而薩特一生幾乎從未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