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當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一職,又被授予軍銜,成為中國影視界唯一一位女將軍。她是當之無愧第二類女性中的佼佼者。

這又讓我想起了秦怡,秦怡老師和曉棠將軍的漂亮是被世人公認的。她們的美都是那種大富大貴、儀態萬方、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美,更確切地說是一種與青春無關、與時代同步的美。她們都經歷了殘酷的生命遊戲,無情的歲月把兩個少女的花樣年華絲絲縷縷地掏空,讓她們的青春蛛絲般在風中盪漾。然而苦難的錘鍊又讓她們漸入佳境,愈老彌堅,愈老彌靚。

王曉棠與秦怡又略有不同,秦怡的美深沉、大氣,而曉棠的美俊俏、英氣;秦怡身上體現著包容、寬厚,有母性的深邃與恩慈,而曉棠的氣質瀟灑、作風坦蕩,有軍人的威嚴和魄力;忙碌不停的秦怡臉上刻著安寧屬於鬧中取靜,工作閒暇的曉棠身上帶著激情與靈光絕對以靜制動;秦怡化解苦難的方式默默無語、隨意化、生活化,曉棠處理危機的動作振聾發聵、願念化、風格化。總之,女人的美麗和風致真的與年歲無關。

人,應該優雅地老去之三——漂亮與英氣同在(2)

我對於兩類女人的理解可能相當不準確,但並非毫無道理。我無意將兩類中的任何一類打包推銷,只覺得能否儘可能平衡一些,以至於兩者的比例不那麼太失調了。

半隨秋風半隨性 江水獨懸一葉舟(1)

霜林盡染,枝降落花,流光浮動,輕煙漫爬,好一幅楚楚絕妙的山水畫。只缺雲流天際,船走秋水,卻見小小孤點,獨懸江面。沒人知道那是——一葉扁舟。

這是一幅曾經在我眼前天天上演的動畫,永遠伴隨著一個孤獨的苦行僧,他可能不怎麼起眼但確是我心中的那葉扁舟。

這是一個意義大於實際的人,慢慢靠近他,可以聽清他心臟勃躍跳動的聲音,也能感受到一個精神追逐者與現代遊戲規則相持時的衝動、無奈直至默默不語。現在把一些回憶呈現出來,當作對他逝去一段執著努力歲月的告慰。

周保明,50來歲,桂林人,空軍學院教授。“一舟”是他自取的筆名、藝名。他同時是資歷很老、級別挺高的軍人:大校。他喜歡文藝表演,與舞臺有不解之緣,朗誦、話劇、唱歌、京劇都曾嘗試。精力充沛,思維活躍。

他最愛朗誦,心中有“聲音藝術”情結,利用先天不錯的嗓音條件和IT資源在網上練了四年普通話和朗誦,已經成了網路名人,只要一上網就有無數網友要他指教和點評,朗誦網站紛紛請他線上上課。他一直懷揣著一個夢:上北京發展,佔一席之地。

妻子不讓,單位不放,於是他做了兩個對自己相當不利的設計:

一、騙妻子說共邀北京好友下海創業,為不引起懷疑,每月工資上繳妻子。

二、學校教師職稱考試,答一半,餘一半,故意不及格,名正言順提前退休。

這個童心未泯、毫不安分的中老年人在沒有預設任何後果的情形下拿著一張存摺飄然北上。他幾乎抱著必勝的信念,甚至不無偏激地認為憑知識背景、文化底蘊、藝術修養、朗誦功底和滿腔熱血,自己一定能成功,藝術一定能彰顯,朗誦一定有發展。他說當了一輩子軍人和老師,被一項並非自己真愛的職業束縛、壓抑了幾十年之久,該是呼喚自由、追求理想、迴歸價值的時候了。

初到北京,他沒有休息就立即動工了:花幾千元買了一堆昂貴的錄音裝置,自建一個微型錄音棚;買各種報刊雜誌蒐集演藝市場資訊和與朗誦活動有關的資訊;查閱各大演出公司、藝術團、文工團聯絡方式分別投簡歷;網上發貼號召廣大愛好者聯合起來成立專門機構;揹著裝置走進大型演出現場學習、觀摩、錄音、錄影;爭分奪秒自錄聲音小樣、配樂、後期包裝,再拿著成品到出版社投稿、到有聲讀物公司應聘、到藝術團領導面前自薦並不失時機地現場表演;空餘時間還要繼續練聲,練習朗誦。他每天都在奔波勞碌,尋找機會,不亦樂乎。

生活上,卻住30元一宿的小旅店,空間只能容一張小床與一套錄音裝置;一日三餐都是一碗拉麵,偶爾換換口味到街頭點個小炒、嚐嚐串串香;兩套換洗衣物兩套演出服;無論多遠多累都擠公交車,從不打車;不用手機只用小靈通。他必須開源節流,現在鈔票只出不進,每月5000元退休工資不歸自己所有。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相遇。很早就在網上聽過“一舟”大名,於是主動同他打招呼。當時我正在籌劃一臺大型晚會,邀請了20個全國知名藝人。那天在現場欣賞完一舟的表演,果然名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