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帶,天氣異常炎熱,溫度高,太陽烈,真的很南方。
這裡大致掃眼過去,感覺就像一個鄉鎮,很小,很窄,一條蜿蜒的馬路串著零零散散的居民房,還有星星點點的小買賣鋪半敞半合,一切組合起來比較擁擠但簡潔獨立。不同的是,這裡四面被山環繞著,顯得與世無爭,當地居民從路邊走過,神情都很悠然。
一切都置辦完畢,在宿舍沉沉地睡了一下午。我們住在山頂,一條陡峭的石梯與路面交成120度角,順著坡斜躥上去,撥開兩邊的植被和農作物,抵達制高點,一座寬敞的小院落在眼前一亮,院內有一排平房,這就是我們的臨時寓所。很清靜,很躲閃,躲在山頂,閃於高處,卻自有一番天地,這種感覺棒極了。
很想為這次實習寫點東西,因為我們正式的實習任務只佔很少一部分時間,而且都屬於涉密性質的。那乾脆寫點生活方面的小感觸吧,依舊是不變的話題:吃!
第一頓飯是大家共同吃的,一口菜入嘴,一勺米飯下肚,感覺很舒服。憑我多年對“吃”的極端敏感,我能幾秒鐘內辨出這菜的口味竟有南方特點,一點不像北方菜。一直不怎麼習慣北方菜,沒想到漢中菜與我想象中陝西省那天然應該具有的“北方血統”迥異,還很有我在自家的感覺,因此興奮之餘倍有食慾。吃飯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但它的合胃口程度直接關係到一個人心情曲線的走勢。現在有這等好事,教我怎能不以久旱逢甘露般的姿態唱高調呢?
接下來,吃飯便不統一了,集體用餐很難實現,一頓一頓全需要我們自己解決。很多當地居民都在自家門口開了小館子。
我選了家最近的,就在階梯腳下的路邊。這裡麵食豐富,有炸醬麵、哨子面、油潑面、西紅柿雞蛋麵……但我向來不愛吃麵;就點了米飯和炒菜。菜的份量足,炒出來成色新鮮,菜狀很分明,菜汁很清爽,油都滲進去了,熱氣騰騰的挺入味兒。不像北方菜,無論葷素都要用雜七雜八的粉勾芡,菜湯菜水全變成了菜糊,整盤黏黏巴巴的,拖泥帶水。什麼魚香茄子、京醬肉絲、宮爆雞丁等等,夾起一塊菜,上面斑斑點點附著一層漿似的東西,很容易讓我有負面聯想,相當不講究喲。
而這裡的菜,一點不花哨,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無非都是一些當地瓜果時蔬,放入蔥、姜、蒜、肉絲、肉片那麼一炒,清水是整個過程的主心骨,用油用料全憑居民們的生活經驗。關鍵是他們有別於食堂把食客當作特定人群對待,大鍋大鍋胡攪蠻纏的程式化風格,而是像做給自家人吃一樣一鍋一鏟紮紮實實地完成,並很自然地融入了這幫過日子普通百姓對口味的選擇和飲食習慣,擺在面前就是一道道家常菜。所以,即便簡單也能對映出民間特色和當地菜的平均水準,不會差到哪兒去。相反,還更實在,更耐吃。
為了離別的紀念(2)
我愛吃青椒炒肉、蒜薹炒肉、菜花炒肉、山藥炒肉、豆角炒肉、香菇炒肉、芹菜炒肉、西葫蘆炒肉、苦瓜炒肉、紅燒茄子、紅燒豆腐、西紅柿炒雞蛋、韭菜炒雞蛋、紅燒魚、炒木耳、炒冬瓜、紫菜湯……最簡單的搭配,最新鮮可口的菜,跟學校簡直是新舊兩重天,我每頓能吃兩碗米飯,現在正在發胖中。
菜好吃,價不貴,每道菜基本都三塊左右。店裡的老闆、廚師、服務員都是一家人,待客相當友好,一到飯點就開啟電視機,我們邊吃飯邊看電視邊感受著這裡淳樸的民風。
我大部分時間都光顧這家人,因為對他們的感覺十分良好。
那位專門做麵食的年齡與我相仿的小夥子,總是一臉憨笑,身子骨單薄卻特有精神勁兒,走路都帶三級跳呢!
那個負責端茶、倒水、盛飯、摘菜的小姑娘,長得漂亮又水靈,純純的樣子,總愛穿裙子,的確很招人喜歡,好多男孩子吃飯都是奔著看她去的。
還有就是掌勺的老阿姨,慈眉善目,輕聲細語,衣著樸素,典型的幹練型勞動婦女。她時不時會從後廚跑出來,問我們吃飽了沒有,菜好不好吃等等,還經常把自已烤的玉米、做的雪糕、泡的山茶分給大家。有一回,我心血來潮想吃排骨,就告訴老阿姨,她第二天凌晨專門到集市買了排骨中午紅燒給我吃,讓我感動得要命。還有一次,有人隨意開了個玩笑說想換換口味嚐嚐餃子,她馬上把親戚全部招來,利用下午休息空檔包香噴噴的韭菜肉餡餃子。我們還到水庫釣魚,拿回來後老阿姨免費為我們做,又香又鮮又嫩。
這一家人每次都要等我們全部吃完後自己才吃飯,晚上基本都忙到十點多。他們給了我們極好極溫和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