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6部分

,緊閉城門。而此時,也還不到施粥的時候。再過幾天,待將粥施了下去,百姓們的情緒便不會這麼強烈了。”見陸文遠不再說話,又道,“陸大人遠道而來,請再上車入城先做休息。”

“防治疫病的藥物可曾發放?”

“已放。”

陸文遠點點頭,雖臉色仍是不好,卻不再說話,跟各位官員拱手見禮後,便又重新上了馬車。

“姑娘,這些人明明沒有吃的了,為何官府卻說還不到施粥的時候?”入畫在馬車裡聽得呂大人的話,好奇地問。

江凌搖搖頭。前世她雖沒有做官,但官場上的很多潛規則她是知道的。看正直的陸文遠對過幾日再放糧並無異議,就知道這必是唐朝受災放糧的定例。至於是怎樣的規矩,她卻是不知,也不想知道。剛才看到災民們被拒之城門之外,官城卻不放糧,她的心緒就一片煩亂。來到大唐已久,生活狀況的漸漸好轉讓她很少再去回想現代的事情。可這會兒,她想起二十一世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情景,忽然很想很想回到現代去。

自進了城,秦憶肩上的擔子便卸了下來。有呂大人騎馬走在陸文遠車旁,他便退了下來呆在江凌馬車旁邊。此時聽見入畫的問話,再透過簾縫看到江凌臉色不好,暗歎一聲回道:“受災之時,朝庭放糧,是有一定規矩的。此時災民剛剛逃離家園,多多少少會帶有一些吃的,所以不必放糧;待過兩日,估計災民的糧食已吃完了,就得開始放糧。不過這時只能放稀粥,否則時日一長,岳陽城裡的存糧也支援不了多久。百姓們有稀粥維持性命,就會呆在城外,不會到別的地方去成為流民,甚至流寇,也不會因為趕路而死在路途中。”

江凌看到秦憶投過來的憂慮的眼神,強按下心裡的煩悶,轉頭道:“可只吃稀粥,這樣半飢不餓的,時間久了,那些人怕是支援不了。官府就不怕他們自殺或挺而走險搶劫城池嗎?”

秦憶讚許地看她一眼:“凌兒思慮得極對。所以,稀粥放了一段時間,便要放稠粥了。放稠粥標準是‘插筷子不倒’,也就是說,粥煮好後,將筷子插進去,這筷子不倒,粥的稠度就夠了。有了這些稠粥,百姓們情緒就會安定下來。但如果這樣的稠粥一直放下去,哪怕是洪水已消,各地災情已過,百姓們也不願離去。如是這樣,耕種不及時,到了來年,他們還得以乞討為生。所以為了不讓他們耽誤農活,到得這時又要放稀粥,百姓們見這裡再沒有飽飯吃,自然返回家鄉耕種田地。”

“想不到,便是施個粥,也有這麼多講究。”江凌聽了,心情稍霽。古代交通不便,別的地方就是有多餘的糧食,要想運來支援災區,也是遠水救不了近渴。官府能總結出這樣一套救災辦法,不讓百姓餓死,也算是做得不錯了。再說,這樣做,也算是一種隔離,是防止疫病蔓延的最有效的辦法。在醫療條件不好的古代,也只能這麼做。她看著繁華的街道,來來去去的人們面色平靜安詳,小販們吆喝聲此起彼伏,與城外簡直是兩個世界,心情好了很多。

馬車走了一段時間,便停了下來。也不知是因為陸文遠帶了女眷還是別的,那十幾個士兵呂大人安排到驛站住下,而陸文遠、秦憶和江凌則被直接帶到了他的府中。帶著陸文遠等人看了一通院子,呂大人道:“這是下官那宅子隔出來的一個小院,有單獨出入的大門,大人下榻於此,議事十分便利。”

陸文遠見是一個兩進小院,院子雖不大,但環境倒也清幽,佈局還算精巧,自是十分滿意。

“正好,小女跟陸姑娘一般歲數,整日說悶的慌。陸姑娘如不嫌棄,住到後宅與小女同住可好?”呂大人笑眯眯地又對江凌道。

江凌禮貌地一笑,卻不說話,將目光投向了陸文遠。作為孫輩女子,她不能事事自專。先問過陸文遠,才符合這個時空的規則。

陸文遠點點頭:“這城既進來了,如果外面的疫病不確定,怕是走不了。凌兒且安心在後宅住著吧。我跟秦憶住在這小院裡,每日議事的人來來往往,你住在外面也甚是不便。”

江凌心裡實在不願離開陸文遠和秦憶,去呂家後宅跟那些婦人們整日堆著假笑虛與委蛇;再者她也是想看看能不能利用前世的知識,為陸文遠他們的賑災出謀劃策。所以眨巴著眼睛看著陸文遠,嘟了嘟嘴道:“可是,出門前祖母可是把您託附給我了的。您的衣食起居,身體狀況,凌兒要是一無所知,回去祖母可不許我進門。”

說著這話的她,明眸如墨,巧笑倩兮,清麗的臉上表情極為靈動,直把站在一旁的秦憶看得傻了,心癢癢地恨不得代陸文遠答應她跟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