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部分

教治國之策,不論太后、穰侯,還是自己的失誤,都可以直說。

范雎剛才不肯讓道,是用來試探秦王誠意的,現在看見大王確實至誠至懇,就一針見血地說:“秦國的軍事力量足以征服諸侯,可是15年來並沒有什麼進展,這不能不說是掌握秦國大權的太后和穰侯不願真心為秦國出力,而大王在策略上也有失偏頗呀!”

秦昭襄王點點頭,謙虛地問道:“先生說的都是實話,請你詳細地分析給我聽聽好嗎?”

范雎說:“太后和穰侯專權的事,我們以後再細談。這次單說大王失策的事。眼下穰侯不是正要出兵攻打齊國嗎?可是齊國離秦國很遠,中間隔著韓、魏兩國。大王即使把齊國打敗了,也沒法把齊國和秦國連線起來,齊國還有得而復失的危險。最好的策略是遠交近攻,把齊國暫時團結起來,先把臨近的韓國、魏國拿到手,再發兵攻齊,齊國就容易攻下了。”

秦昭襄王十分讚賞范雎制定的遠交近攻的策略,就拜他為客卿。幾年後,又撤了穰侯的職,剝奪了太后參政的權力,於是正式任命范雎為丞相。從此,秦昭襄王如魚得水。傾力推行范雎的遠交近攻的方針,擊破了其餘六國的合縱勢力,擴大了疆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在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都做好了準備。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顯然“遠交近攻”戰略是符合秦國統一天下的國情的,從此以後,秦國矢志不渝的按照這個戰略行事,最終統一了中國。

第三十八章:去彼取此

第三十八章: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筆者字面理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有上乘道德的人行無為不顯示有德,所以有德。下乘修道的人處處顯得道德高尚,所以反而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乘修道的人是無為的,一切依照自然發展規律去作,所以說無為而無所不為。下乘修道的人喜歡自作主張,認為有人為的措施是必要的,所以反而違背了自然規律。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最好的仁術是廣泛施仁,所以無所不為。最好的義行是廣泛舉義,所以都是人為的行為就是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最好的禮制是廣泛教化禮儀,都是一些表面現象,所以沒有人響應,乾脆被伸手把它扔掉了。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所以先有道而後有德,先有德而後有仁,先有仁而後有義,先有義而後有禮。所謂禮是由於人心、忠心和信義淡薄才制定的,社會開始混亂才制定出來的。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認識事物之初,只是事物外表的感性認識,所以認識事物都是從愚昧開始的,換言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所以識時務的人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探索更深層次的奧秘,而不能邯鄲學步只知道表皮的東西。因此要去其糟泊取其精華。

筆者感悟

老子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老子在本章裡闡述了“學無止境”和“華而不實”的辯證關係。

學無止境的故事不勝列舉。我們重點來說說華而不實的故事,華而不實就是光開花不結果的意思,泛指那些學而不精卻“半罐子水響叮噹”的人。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