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們幹些藍領清道夫的活吧,他們會認為那是把人參當柴禾燒。加上高中生球員大多數在業餘籃球環境中,他們未曾經過NCAA那種準職業籃球的薰陶,孩子氣十足,既自我且自負,待人接物,為人處事,都沒法老到。

高中生與NBA之門(2)

於是,經過了第一道坎後,一半以上的高中生在被迫淪為配角後逐漸萎靡了。而另一些僥倖成為主角的,也往往因為未曾經受大學籃球的薰陶和訓練,技術不全面,無法步入NBA巨星的行列。

說說摩西·馬龍。這位史上最成功的高中生球員,在單親家庭裡由母親帶大,1974年進入ABA,1976年ABA併入NBA後,摩西就成為NBA最可怕的籃板怪獸之一,並且也是NBA史上前場籃板之王。但這個打法兇狠的老兵卻一向沉默寡言。除了當年號稱要橫掃所有對手的“FO,FO,FO”宣言外,幾乎沒有什麼更著名的言論傳世。他在NBA曾輾轉多支球隊,但到哪裡都不算一個合群的人。

摩西·馬龍只是一個縮影。除他之外,還有能夠扣碎籃板的道金斯,“雨人”坎普,這些高中生球員在技術成長、地位升高之後,其心智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成熟。“雨人”身為90年代身體素質最可怕的內線霹靂怪獸,卻在1998年NBA停擺期不思進取的懈怠,直接斷送了自己本應繼續輝煌的NBA生涯。因而他也成為當今諸位老闆訓誡球員時的反面教材。

這就是奇妙的悖論。綜合所有事例,我們能夠看到一條清晰的成長路線:一個富有天才的高中生球員,他顯然不適合擔任配角,但他的成長需要時間。對那些天賦非凡的高中生球員而言,要灌輸他們團隊精神和與隊友融洽相處的概念,又需要有良師與時間。遺憾的是,天賦條件的傑出使高中生球員都能夠成為了不起的個體,卻未必能夠成為偉大的球隊團隊分子。而他們的經歷也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