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重要,什麼衣冠傳承更不重要。
那些,本就不是百姓在乎的東西。
是老爺們才在乎的東西。
現在連老爺都不在乎,百姓就更不在乎了。
新野城中的一幕大概和清末百姓幫洋人對付清軍差不多。
不在乎百姓的朝廷,百姓也不在乎。
王五不會認為新野百姓愚昧無知,只是覺得這只是人與人立場,對家國概念認知的不同。
所以,在知道新野居民全民動員幫清軍守城後,沒有就此生出屠城之心。
而是重新審視起眼前這座小小縣城,思考更好的攻城辦法。
以城中軍民總動員的現實來看,強攻絕對不可取。
李復國強攻四次不果反而折損近三千將士的教訓血淋淋的擺在這。
“這位小虎帥急於求成,不是大將之材。”
田文在瞭解新野攻防經過後給虎帥之子李復國下了這麼句評語,並抱怨趙進忠不應該逞能白白折損弟兄。
自知有錯的趙進忠紅著臉不吭聲。
“誰也不是天生會打仗,所謂精兵不過是百戰餘生而已,所謂天縱之資名將也不是沒有,然而更多的是不斷跌倒不斷爬起的名將。”
雖然傷亡很大,王五卻沒有把責任都歸咎於李復國,在他看來世間大多數名將成功的經驗在於不斷總結錯誤,減少錯誤。
小虎帥出生時其祖父李錦在南寧剛剛病死,祖父死後襁褓中的李復國便隨其父李來亨轉戰各地,最後在夔東山區落腳。
因而二十年下來李復國其實沒有受過系統化軍事教育,成年之後所經歷的戰事都是圍剿與反圍剿,於如何攻城這一塊基本就是個“小白”,沒有任何經驗可言。
所以,這件事他王五有一定責任。
如果他將指揮權交給經驗老道的左都督郭升,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傷亡。
但顯然,於政治上,他只能將指揮權交給李復國。
即便給郭升,郭升也不會接受。
有些事,無奈也要做。
世上也沒有人不犯錯,關鍵在於知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
如果李復國能從中吸取教訓,將來未必不會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名將。
可王五擔心這位小虎帥會因自尊心作祟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也就是嘴犟。
不過,在見到這位小虎帥時,王五發現自己多想了。
李復國在見到他時便主動將攻城失敗的責任承擔了下來,請求王五以中軍都督“前敵總指揮”的身份對其嚴懲。
嚴懲?
王五怎麼懲罰,對方不僅是明朝的臨國公世子,更是順系的“太子”,而他現在名義上是吳三桂封的平虜侯,壓根沒資格懲罰李復國。
雙方其實是“友軍”。
皖國公世子劉亨和左都督郭升等人見狀也一同下跪求罰,這更讓王五不好懲治,只能象徵性的斥責幾句,讓李復國將功贖罪。
隨後親自帶人仔細觀察新野城防,繼而命人將繳獲的鄧州、唐縣兩支清軍的軍旗丟在城下,勸說城中守將鄭天均棄城投降。
只要鄭天均現在投降,王五仍可免其一死。
畢竟,從雙方立場來看只是各為其主。
然而,鄭天均害怕吳軍因為前幾次攻城傷亡太大不肯放過自己,因此咬牙不願投降。
真就要和新野共存亡了。
事到如此也沒什麼好說,王五立即召集諸將部署攻城。
命忠勇鎮主攻新野東門,忠武鎮主攻新野南門,北府兵餘部主攻新野西門,留北門不攻。
張鵬羽同盧三畏各領騎兵千餘於北門五里外機動。
圍三闕一的道理。
若清軍棄城由北門出逃,則由騎兵負責殲滅。
吸取李復國強攻教訓,又於攻城之前下令集中忠武、忠勇兩鎮所有火炮,對準新野南門狂轟。
指揮炮擊的是原西營降將王勝明,現任忠武鎮炮兵指揮,該鎮與忠勇鎮的炮手除部分原先歸降的綠營兵外,大多都是被俘的漢軍八旗炮手。
因為炮兵的專業性太高,導致不少被俘的漢軍八旗軍官在兩鎮任職。
王勝明的副將就是原漢八旗佐領安勝忠,此人歸降以後對忠勇鎮炮兵建設出了大力。
只是那幫漢軍炮手被俘以來還沒有參加過對清軍的戰鬥,不少炮手情感上仍然傾向於清軍,因而在將大炮向新野城牆瞄去時,一個個心中都很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