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5章 留辮不留頭

谷城知縣丁志遠是康熙三年同進士出身,名次不高加之家裡無權無勢,便被吏部派到下等縣的谷城任職。

丁為人性格較懦弱,寒窗苦讀根本不通人情世故,甚至於連麥子和秧苗都分不清,這種近乎書呆子似的官員哪裡有什麼做事本領。

要不是朝廷規定三甲同進士也要分配“工作”,吏部那幫人才不會理會丁這個書呆子,最後也給挑了個最差的地方把丁志遠給打發。

丁志遠知道谷城不是好地方,架不住自己沒後臺,也只能捏著鼻子上任。

谷城六房那幫精如猴子的小吏在知縣老爺上任半個月後,就把這位縣尊的底細給吃透。

結果自然就是丁志遠這個知縣被六房小吏直接架空,空擔一個知縣之名,卻無知縣之實。

不過丁志遠對此狀況竟然出奇滿意。

一來谷城經多年戰亂民生凋敝,全縣在冊丁口不過八千多人,算上山裡隱戶也不過一萬多人,這個人口規模放在江浙地區,也就大一些的鎮子而矣。加之谷城周邊都是群山,道路難行商業也不發達,市鎮更少,這就註定他這縣尊根本沒什麼油水可撈。

二來自個也實在是沒能力整治六房那幫人,與其天天和下面人鬥心眼,不如當個甩手掌櫃快活。

索性將知縣大印交由戶房的王先生代為保管,成天帶著老僕騎著毛驢遊山玩水。

美其名曰修身養性。

去的最多的就是武當山。

丁志遠信奉道教,對蜿蜒八百里,長江環抱、翠峰聳立、雲霧繚繞,猶如仙境的武當山自是無比痴迷。

若非還擔著谷城知縣名頭,又不想二十年寒窗苦讀一朝化為烏有,多半丁志遠就拜入武當山成為道門一員了。

這日丁志遠結束為期一個月的武當山之行,辭別道長後同老僕一起回返谷城。

雖說當了甩手掌櫃,一年內有大半時間不在谷城,但定期也是要回去的。

諸如省裡和府裡下發的一些檔案,丁志遠總要看看的,以便及時掌握朝廷大政方針。

另外也得了解一下最近戰局動向。

上回他來武當山時聽說朝廷大軍在荊州吃了敗仗,損失很大。

但究竟多大損失,不管是省裡還是府裡,亦或朝廷給各地下發的塘報都是提及甚少,偶爾提到也是遮遮掩掩,一兩句粗略帶過。

搞的丁志遠這個知縣一頭霧水。

好在荊州在南邊長江畔,離襄陽甚遠,谷城這裡更是位置奇偏,縱是西山賊死灰復燃,以朝廷實力剿滅也不是難事。

因此丁志遠倒也不擔心戰火會燒到谷城。

返程途中,沿途早已沒有人煙的村落讓丁志遠不由再次唏噓,心道這地方想要恢復到前明時模樣,估計得百年不止。

反正在他任上,是甭指望改變谷城如今凋敝民生。

老僕是丁志遠從老家帶來的,沉默寡言,但對丁家十分忠心,跟著少爺來谷城後也依如從前般照顧少爺的生活起居。

這年頭主僕二人出行在外是有些危險的,好在這片地區並沒有打家劫舍的土匪,途中還設有一個通往武當山的驛站,站內有驛兵,安全方面有保障。

就這樣慢悠悠的走了幾天,主僕二人終是回到谷城。

望著眼前連城牆也沒有的縣城,以及遠遠就能一眼看到的夫子廟,丁知縣是連連搖頭。

城不像城,衙不像衙,他這知縣做的真就是沒什麼滋味可言。

剛來時有想過把城牆修起來,把衙門蓋起來,讓自己像個真正的官。

可不管是修城牆還是蓋衙門都得有銀子,就谷城現在的“財政狀況”連衙門都蓋不起來,更何況修城牆呢。

而且縣裡也沒人手。

沒錢沒人,什麼樣的想法都得憋著。

報告倒是給襄陽府打過幾回,但無一例外石沉大海。

正欲到設立在夫子廟的臨時縣衙時,邊上老僕突然覺得有些不對勁,提醒少爺往日在城牆廢墟售賣瓜果蔬菜的百姓怎麼沒了。

“多半是六房的人又亂收錢了。”

丁志遠有些生氣,縣裡沒什麼賦稅收入,六房那幫人為了弄錢就不斷盤剝百姓,想出各種名目跟百姓要錢,搞的婚喪嫁娶都得交錢,百姓敢怒不敢言。

不用問,肯定是六房那幫人為了撈錢把手伸向賣菜農民頭上,搞的人家都不敢再在城牆廢墟這片擺攤了。

多半是什麼攤位費、打掃費。

生氣歸生氣,作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