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7章 爹不仁,兒不義

人死了,自然沒有流民,也不會有叛賊。

達素的方案聽著殘忍,卻是應對當下危局最好的策略,且這一策略已經被清軍反覆實踐過。

想要不重蹈前明覆滅教訓,唯有將漢人大量消滅。

清軍入關以來大小屠城上百座,屠漢民數千萬,根本原因不在於漢民反抗激烈,而在於清廷無糧賑濟,也無力解決明朝遺留的土地兼併問題,更無力控制人口數量是他們上千倍的漢人。

早在關外時期滿洲高層就有不成文的統一認知,即漢人越少越便於統治。

由此才有了天命時期對遼東三百萬漢人的屠戮。

皇太極時期糾正了這一錯誤政策,並意識到沒有人口支撐清朝根本無力同明朝對抗,故幾次出兵入關擄掠上百萬漢人青壯為八旗充當奴隸,從而將八旗從繁瑣的生產中“解放”出來成為真正的軍隊。

多爾袞率軍入關後清軍再次開始大規模屠戮漢人,原因是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高層意識到以他們的能力無法收拾明朝爛攤子,且當時南方明軍反抗激烈,誰也無法保證清朝一定會坐穩關內江山,因而與其費心費力解決明朝留下的若干問題,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治理漢人上,不如採取一刀切的措施——殺。

由此開始大規模屠城,一直到順治十二年以後才稍稍收斂,及至永曆被殺清廷才正式杜絕屠城行為,轉而以中國之主自居,“用心”治理中國。

當時領軍在西南的貝勒尚善就是因為縱兵屠城被降爵為貝子,成了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因為屠城而被清廷處罰的重臣。

長達十年的大規模屠城最大程度的削減了漢人數量,大大減輕了清軍壓力,同時因為人口的銳減導致清廷可以對土地資源進行二次分配,確保有了土地的漢人不會再成為流民威脅大清統治,也可以安份的為大清提供賦稅錢糧。

某種程度上,大規模屠城的確鞏固了清朝統治,也為清朝贏得了活下來的漢人之心。

只是,漢人數量如今銳減到了一個極其可怕的資料。

順治十七年清廷做了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戶部資料是各省丁口1980萬人。

清制男子十六至六十歲稱丁,婦女稱口,合稱丁口。

如此算上未滿十六、年滿六十的老人小孩,以及隱戶逃民,現清廷控制下人口總數不會超過3000萬。

這個人口數量顯然極少,很多省份甚至是大片無人區,若非湖廣戰局反覆,明朝餘孽死灰復燃,出於統治需要,達素是不可能提出滅殺江北鄂民以防為叛軍所用這一殘忍手段的。

當然,達素不可能一到湖北就大開殺戒,其意收復一二被叛軍佔領的城池後即行屠城,以為震懾。

效果若好,自是可以緩殺。

效果若不好,那真就大兵每至一處必行屠城了。

為了確保叛軍不會渡江四掠,達素給鰲拜提了唯一要求,就是要吸取傑書兵敗教訓,務必要從下游調遣得力水師殲滅明軍水師,取得長江控制權,從而將叛軍徹底封死在荊州、漢陽一帶。

另外達素希望鰲拜能夠啟用一批當年因為廈門之戰被朝廷革職的滿洲將校,原因是這些將校雖然不少人年紀大了,但戰場經驗豐富,都是棟樑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