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8章 上屋抽梯

明軍於戰場使用的煙花彈,準確來說叫“發煙彈”。

這種類似後世訊號彈的煙花彈為前明萬曆年間援朝抗倭時使用,相比過去依靠旗鼓傳訊、分辨敵我,煙花彈顯然更快捷、更直接,尤其在山林地區與夜間作戰更為有效,因而被一直苦於通訊不便的王五采用,並作為明軍建制訊號使用。

為了讓訊號彈更正規,王五甚至派人去煙花產業興盛的湖南瀏陽重金聘請當地花炮匠人幫助明軍研製。

莫要小看這些花炮匠人,某種程度上這些人也是這個時代難得的火器專家。

王五一心想要研製的連發火銃,與花炮界小王子“加特林”便有異曲同功之效。

也許,那些匠人的一個點子就能解決明軍火器生產的一個重大難題。

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高手,自古就在民間。

此役關鍵不在於殲敵多少,而在於截斷清軍退路,攪亂其指揮中樞,只要達成這個目標,以清軍炮隊的戰鬥力根本翻不了盤。

前方負責指揮騎兵突擊的依舊是明軍“前敵指揮”高得捷。

荊州大戰後,王五果斷以“得捷”稱呼高大節。

高大節也是欣然接受,一來“得捷”比“大節”肯定要威武好聽許多;二來他這個出身平西王麾下的猛將也需要一個化名掩飾真實身份,總不能真讓自個真名為清軍所知吧。

如此,高得捷就成了傑書收到情報中僅次於尼堪悍賊王五的猛將。

向來就喜以少擊多的高得捷這次足足指揮了2000騎兵,雖然這2000騎兵與真正的騎兵有不小差距,說是騎馬步兵更貼近些,但對於擅長突襲的高得捷而言已經是他這輩子指揮過最富裕的戰鬥了。

在其指揮下,由吳軍、明軍組成的騎兵突擊集團分為三支,一支突擊清軍前鋒,一支搶佔高地,一支追擊殘兵戰場警戒。

未用一柱香時辰,先行走出山谷的數百清軍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就被明軍打垮,沒有步兵和騎兵保護的炮隊在遇襲時的驚慌失措完全印證了王五戰前猜想。

正黃旗參領祖良模被亂銃打死,餘清軍或降或跑,致使穀道內的清炮隊主力瞬間被明軍來了個一鍋端。

為了迫使被困在山中的清軍投降,高得捷下令投降的清軍炮手立時從車上卸炮,並將炮口對準後方。

起初那幫投降的清軍炮手不肯向自己人開炮,卻架不住幾顆血淋淋的人頭掉落。

結果炮聲大作,一顆顆實心鐵彈呼嘯著朝正在山腳下擠作一團的清軍轟去。

大部分炮彈其實都打偏,原因是投降的清軍炮手雖然迫於性命之憂咬牙開炮,但大多存了一手。

光打雷不下雨。

即便如此,突然打過來的炮彈還是讓本就慌作一團的清軍為之大亂。

隨軍的民夫們哪裡經歷過這場面,亂哄哄的跑來跑去,加之受驚的牲畜發狂亂跑,清軍別說組織有效突擊了,連維持都難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