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4章 殺盡胡虜方罷手

汪士榮走後,王五讓人將蔡德忠、胡德帝、李式開、馬超興、方大洪五人帶來。

蔡、胡、李、馬、方即洪門前五祖。

五人在河南河北鎮總兵蔡祿起兵響應吳三桂反清失敗後被迫南逃,逃到襄陽後卻不肯留在正統明軍出身的忠貞營效力,而是想渡江去找吳三桂的大軍。

原因是蔡德忠的父親蔡祿是響應吳三桂起兵方被清廷誅滅。

因此五人想到吳三桂處效力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過此事也能看出五人對剛剛從茅麓山突出來的忠貞營並不看好,或者說對這支原來的闖軍餘部非常敵視。

哪怕忠貞營在夔東堅持抗清時間最長。

無它,只因五人包括起兵失敗的蔡祿從前都是鄭成功的部下。

而鄭軍一系對於農民軍出身的順、西兩大陣營向來抱有偏見。

因此不管是鄭成功在世還是如今的延平王鄭經,都不願意同順、西陣營合作共同抗清。

不願同流賊餘部合作,也無法再回到鄭氏麾下,五人只能去投已經扛起反清大旗的吳三桂。

一來吳三桂於當下反清人士眼中實力最雄,否則這些年來不會有那麼多復明人士不斷前往雲貴策反。

二來吳軍源於正統明軍,相比流寇出身的順、西二系更得人心,且吳三桂基本沒有參與過對抗清軍民的屠殺,這就使得吳三桂身上又多了一層仁義光環。

歷史就是這麼荒誕。

親手消滅了永曆政權的吳三桂卻在永曆死後,成了天下復明人士最大的希望。

大量復明人士對吳三桂的策反、逼迫,乃至造謠上血書什麼的,逼的吳三桂都不得不向清廷自表忠心。

荒誕的一面則是歷史的現實。

與其說永曆朝廷覆沒後復明人士將希望放在吳三桂身上,不如說大一統王朝必定削藩的這一鐵律使得抗清人士必須將希望放在吳三桂身上。

除了吳三桂,復明人士已經找不到任何復國希望。

如果不是親身參與了這個時代,王五也無法透徹瞭解這個時代以及處於這個時代的人性之複雜。

為了儲存抗清種子,他選擇降清。

降清之後又因為一場變故不得不再次反清。

反清之後又因為自身實力不足以堅持,不得不選擇同吳軍內部的抗清勢力合作,繼而又在抗清這一大計需要下徹底倒向吳三桂

一步步走到今天,雖然大的方向沒有偏離,且所做的努力都在變成現實,然而總有一股被推動前進的無奈感。

或許,誠如一切的恐懼源於火力不足。

那種被推動的無奈感便源於他自身的底氣不足。

好在,形勢在向好的方面發展,而不是一如過去般令人絕望。

“五祖”之所以留在荊州,除了金冠三代表王五對五人竭力挽留外,也是因為王五的身份。

雖出於西山忠貞營,但王五接受了吳三桂授予的官職,承認了吳三桂建立的朝廷,並且當初也因為降清同忠貞營分道揚鑣,表面上“南北府”已經是各自經營,互不歸屬。

因此即便荊州軍與忠貞營還有千絲萬縷關係,在外人眼裡王五這個原明朝的湖廣總兵儼然已經徹底投靠吳三桂,成為吳軍的一員。

既然荊州軍就是吳軍,“五祖”自然打消渡江去投吳三桂念頭,願意留在荊州為即將到來的北伐事業出一份力。

金冠三在王五的授意下曾問過五人今後打算。

五人答案一致,均願在軍中效命。

只要能帶兵打仗,哪怕只是個低階軍官都可以。

王五卻不能滿足“五祖”帶兵打仗的想法。

雖然“五祖”在少林寺學得了一身好本領,過去也在鄭軍中當過軍官,有一定行伍經驗,但“五祖”身上的江湖氣質顯然更適合“敵後工作”,而不是在前線衝鋒陷陣。

讓五人在軍中帶兵大材小用。

金冠三替侯爺“考察”過五人本領。

兄弟五人中蔡祿之子蔡德忠能口含鐵丸噴射目標,不但百發百中而且力度極強,能瞬間將鐵丸穿入人體,堪稱一絕。

這種本事顯然更適合刺殺。

因為太隱秘。

馬超興則練就一雙鐵砂掌,據金冠三說這人一掌下去能把木柱擊斷,除此之外還能用筷子夾住疾速射來的鐵丸。

聽的王五一愣一愣。

險些想找火銃打馬超興一銃,看看這人能不能把鉛丸也給夾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