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在兩年前,其實曾經奉上過道書求見陛下……”
拓跋燾聽見他突然提起此事,回想了一會兒,卻一點印象也沒有。
每年各地的僧俗道人託書相奉之事也太多了,各個都自稱是有道之人,他對神佛之事並不熱衷,有時候見到確實有名的,就找個地方,用衣食把人家供起來,大多是佛寺或者道觀,既不熱衷,也不冷落。
他若說兩年前的事情,那一定是記不得了。
那時候他剛剛準備伐夏,正忙的焦頭爛額。
“陛下貴人事忙,應當是不記得了。”寇謙之見到他的神色便知道他忘了此事,便揭了過去,又問了一句:“那敢問陛下,如今可記住老道了?”
這話便問的有些放肆了。
拓跋燾的坐騎“超光”突然不再走了,馬背上的高大青年扭過頭去,淡然地對著身邊的寇謙之說道:
“你雖鼓舞士氣有功,卻是假借鬼神之事,不夠光明磊落。天要助我大魏,我恰逢其會,遇到黃河結冰,這便是天意,你雖夜觀天象有功,但若是居功自傲,便是不智……”
寇謙之連忙道“不敢”。
“無論道教、佛教、還是漢人儒家那一套……”拓跋燾看著寇謙之,“我都無偏見。只要能為我所用,那都是好東西。若是以後你還能這般想法子‘鼓舞士氣’,我便是稍稍抬一抬你們道門也沒什麼。”
“所以,你也不必再出言試探了。”
寇謙之沒想到這個年輕的鮮卑君主說話這麼直接,微微一愣後做出一副敬佩的樣子,讚歎道:“大魏有您這樣不拘一格的英主,乃是大魏的福氣啊。”
這種話拓跋燾聽到不想再聽了,也沒當回事。待他的馬被左右牽著離開了最難透過之處,已經過河的騎兵立刻在河邊整軍待發,靜待全軍集合。
十一月初三,拓跋燾率兩萬輕騎兵越過黃河,直撲統萬城。
十一月初七,夏國國王赫連昌對魏軍已達統萬城下毫無察覺,直到兵臨城下,方才率軍親自迎戰魏軍。
兩方一經交戰,赫連昌得知是拓跋燾親來,頓時驚慌失措,大敗而逃,丟下幾千人馬,回統萬城堅守。
統萬城城高堅固,騎兵不可硬攻,城門和宮門又緊閉,拓跋燾不願浪費屬下性命,便分兵掠奪統萬城周邊百姓,擄獲了數萬人,奪取馬牛羊十餘萬頭,將統萬城變成了一座孤城。
魏國人口稀少,最缺百姓,這數萬人被立刻送回魏國境內,安排在平城四周居住,開墾田地、織布做衣。
而拓跋燾率軍繼續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又得了不少人口和物資。
眼見著就要到正月,拓跋燾雖然是鮮卑人,卻重視朝中漢臣,所以命令部下大將繼續駐守,率領宿衛軍回到平城,準備過年。
此番討伐夏國可謂是連連獲勝,統萬城被攻下也就是時間的事,又帶回了大量的戰利品,拓跋燾心中高興,便欲在新年之時封賞一番,以獎勵朝中軍中將士朝臣一年的辛苦。
拓跋燾班師回朝,一進城,便收到了竇太后派人傳訊,說是賀夫人要生了,他茹素已久,少做殺孽,連攻打統萬城都沒有多傷人命,正是為了這個孩子能夠不像他的其他兄弟那般胎死腹中,或命中早夭,此時見果然奏效,孩子平安生產,連衣甲都沒換,風塵僕僕就衝進了後宮。
拓跋燾一直從半夜守到拂曉時分,賀夫人的孩子呱呱落地,哭聲洪亮、頭髮茂密,一見便是個健壯的小子。拓跋燾大喜過望,親自看著他擦洗換衣,待他睡熟後又去沐浴更衣,抱著自己這個兒子一直睡到下午,方才戀戀不捨地回去處理軍政大事。
到第二日上朝,正遇西征夏國的大軍傳來捷報,長安城已被攻下,又有涼國國王得知夏國大敗的訊息,畏懼魏國的強大,派出使節到了平城,向大魏表示臣服。
皇子出生,太陽昇起,這本就是吉兆。
第二日,在漢人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甚至這地位還要高於統萬城的長安城被拿下,朝中漢臣無不欣喜萬分。
一個長安,一個洛陽,幾乎就是“正朔”的標誌。他們沒有南下,在北朝鮮卑人的朝廷中做官,最希望得到的就是“正統”的證明。為了重新奪回“洛陽”和“長安”兩座王都,整個朝中的漢臣們幾乎是不遺餘力,魏國國力能夠在幾十年內強盛到這種地步,大半是他們的苦心經營、權衡各方勢力之功。
而涼國的臣服,則表示數年之內,黃河流域再無敵國可以撼動魏國的地位,這更是喜上加喜。
繼而連三的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