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三韓·東吳的三角關係
三國吳黃龍元年(229)chun*;冬天的寒氣尚未脫盡;建業江面上便開來了一支前所未見的巨大艦隊,立即引得觀者如堵。
歷來到建業通商的外來商民船隻皆褊小,素未有如此者。東吳的水官連忙通事接洽,原來是遼東公孫淵派遣的使臣。
公孫氏是當時中國東北地方的割據勢力,從祖輩公孫度開始經營遼東,到魏太和二年公孫淵篡奪叔父公孫恭職位以後,共領有遼東、樂浪、玄菟三郡,二十萬戶,六十萬口。官拜曹魏遼東太守,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雖然受到如此重封,然而實際遼東一帶並不受曹魏的節制。從公孫度開始,公孫一族就視東北為si產,任意處分。公孫度曾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並任命太守。後來曹cāo追討袁氏兄弟到遼東,封公孫度為永寧鄉侯,公孫度斷然曰:“我王遼東,何永寧也!”表現對中原朝廷的不屑。其時中原隳亂,人物多避於遼東、雍涼、荊揚、蜀中,故中國弱而四夷強。曹魏方專注經略南方,故將東北作為“絕域”處置,而對公孫氏採取懷柔羈縻態度。公孫氏亦依仗山川險阻,遠居海外之故,陽奉yin違,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孫氏對zhong ;yāng朝廷桀驁不遜,而對海東諸小國,更儼然以中國代理人的身份出現。從漢代起,遼東樂浪諸郡就是以中原朝廷代表的身份,處理東夷各國的朝貢獻納事務。各國使者非有特殊身份與情況,不必跋涉千山萬水到中國的國都長安洛陽,直接在此就近完成外交儀式。到了公孫氏掌權,則乾脆斷絕了東夷各國與中原朝廷往來的道路,完全將各國使者留在領內進行朝貢,從而實際上將自己置於宗主國的地位上。各國不明就裡,依舊封貢不斷。還是在公孫度時代;度將宗女下嫁給夫餘王尉仇臺以結交友好。建安年間,公孫康分屯樂浪郡有縣以南荒地為帶方郡,並將這裡作為新的外交辦事點,聚集了外交官員,集中處理外事。於是南方三韓諸倭來朝。公孫康又趁高句麗內訌出軍擊之,破其國,焚燒邑落;逼迫其遷都;收降其餘眾。正是透過數代軟硬兼施文武並濟;終於在海東諸國中建立了絕高的威望。當是時;句麗震懾;夫餘親附;倭韓敬服;海東莫可與相較者;鹹伏首鞠躬至闕下。公孫氏霸業臻於鼎盛。
於是;到太和二年公孫淵反亂為止;公孫氏已無後顧之憂;躍躍yu試;希圖逐鹿中原。而當時天下三分;吳蜀連兵以窺中國。公孫氏偏處海東;yu與中國抗衡;可交結呼應者唯吳越之地。出於如此的戰略構想;公孫淵派出了歷史上第一批遼東使臣。以後;公孫淵又先後派遣了三次遣吳使。
但是;遼東的使者又是如何行駛到達江東的呢
分析地圖;遼東使者的船隊行經的黃海海域;終年盛行逆時針的黃海沿岸流;即在朝鮮半島西岸自南向北;在山東江蘇沿岸自北向南。以當時的航海技術;雖然有較大距離的遠洋航行;但是仍然以近海航行為主。事實上;直到元代;中國的海上運糧船仍然大多取道沿海;而非遠離海岸的較近航線。所以可以推斷;在元代以前1000年的三國時期;近海航行必將更為普遍;而遠海航行技術在北中國;只能是鳳毛麟角。遼東使者船隊沿岸航行無疑。但是;山東江蘇沿岸為魏國勢力範圍;所以遼東只能取道朝鮮西海岸;逆海流緩慢而行。然後在朝鮮半島西南海域某處;將船頭掉轉向西南;如此方能正確到達吳國地界。朝鮮半島西岸是傳統的航海路線;倭使朝覲中國的必經之路;三國志上有詳盡記載。公孫氏緊緊掌握海東諸國;對這條航路也應熟悉。但是;在茫茫大海之上;遼東使又如何判定;具體於何處向西南轉向;又如何判定轉向的角度呢失之毫釐;謬之千里;對航海者猶為如此;計算稍微偏差;輕則財貨漂沒;甚者殞身溟陌。
對於當時肩負重要國家使命的使臣來說;是一點偏差都不能出現的。否則自己身命是小;耽擱軍國大事才甚關利害。迄公孫氏滅亡前;公孫淵還派遣過向東吳的求援使。如此關乎國家興亡重大使命的遼東使;公孫淵憑藉什麼來確保萬無一失的呢
只有一個可能:公孫氏在這個航路拐點上有著陸補給點。著陸點就在朝鮮半島西南角一帶。
當時;朝鮮半島西南部正是馬韓的勢力範圍。而馬韓正是公孫氏的藩國;兩方歷來友好;從未發生過征戰。馬韓在水路上幫助公孫氏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那麼登陸補給點也就在馬韓領內。
但是這並不是最終的答案;事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在上;記載了州胡這麼個地方:州胡在馬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