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基地四千四百公里,在轟十改的作戰半徑之內,而且林遠說了,轟十改不需要攜帶導彈,這就意味著作戰半徑可以更大。
左勳成首先選定了機組人員,轟炸機和戰鬥機是不同的,戰鬥機一般有一名成員或者兩名成員,而轟炸機一般會有一個機組,這是因為轟炸機的飛行距離比較遠,投彈過程比較複雜(精確轟炸需要專門的人瞄準,絕不是開啟彈艙扔炸彈那樣簡單)。
轟炸機的飛行距離遠,一個飛行員容易疲憊,一般需要兩個飛行員,輪流飛行,轟炸機有的時候還需要領航員,因為飛過的區域很大,飛行員兼顧目標識別會比較疲憊。
轟十改的機組成員有六人,包括第一飛行員,也就是機長,第二飛行員,也就是副機長,第一飛行員和第二飛行員都能夠完成飛行任務,兩個人在天空中可以換班飛,轟十改雖然巨大,一個人也能操縱。
領航員,負責識別地面目標,與上下級聯絡。
武器控制員,負責操縱轟十改上的機炮,保護自身,在林遠時代,轟炸機一般都把機炮弱化了,因為轟炸機很難有機會和敵機空戰,而在這個時代,轟十改上仍然保留了機炮,目的是防備轟十改在低空和中空與敵機相遇,敵機的技術水平不高,機炮仍然有用武之地。
投彈員,負責操縱投彈雷達,控制引導導彈和炸彈命中目標。
電子對抗專員,負責操縱電子戰裝置,對敵方電子裝置進行壓制干擾,確保己方電子裝置不被敵方干擾。
左勳成親自擔任第一飛行員,選擇了五名精銳飛行員,加入轟炸機組,在左勳成的部隊,所有飛行員都要熟悉所有崗位。
確定了機組人員之後,左勳成開始確定航線和飛行方式,在林遠時代,轟炸機的飛行有高空和低空之分,在無威脅區域,轟炸機一般選擇高空飛行,因為高空空氣稀薄,阻力小,飛在高空,既飛得快,又飛得省油。
不過飛機飛在高空,極容易被敵方偵察雷達發現,一旦轟炸機被敵方雷達發現,敵方就會發射導彈,或者是起飛戰鬥機,對轟炸機發射導彈,轟炸機在導彈面前,生還的可能性極低,所以在有威脅區域,轟炸機一般選擇低空飛行,以躲避敵軍的偵察。
不過在這個時代,轟十改根本沒有必要弄什麼低空飛行,因為美軍的雷達水平一般,導彈水平更差,儘管美國人曾經研製出了與一神弓防空導彈,並交給日本使用,可是那型導彈的作戰能力根本就是個笑話,由於導引頭效能太差,與一神弓在戰場上幾乎沒有戰果,以致於在英國和德國與中國的戰爭中,英國和德國沒有一個國家購買這型所謂的導彈。
左勳成於是決定,飛行在一萬三千米高空,這個高度轟十改的經濟速度最大,達到了每小時一千一百公里,注意,這個速度是轟十改的經濟速度,不是最大速度,轟十改在一萬三千米高空的最大速度達到了1。8倍音速,也就是六千公里每小時左右。
左勳成將一切安排妥當,隨即起飛,前往美國諾福克海軍基地。
與艦載一、空優一這些戰鬥機相比,轟十改的起飛過程相當漫長,轟十改裝備了八臺發動機,起飛之前必須逐一檢查,確保所有發動機沒有故障,才能起飛。
轟十改裝備的發動機全都是渦扇…10型大涵道比發動機,此時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渦扇10以下全都是中小涵道比發動機,渦扇10以及渦扇10以上,全都是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風扇葉片很長,質量很大,啟動的時候需要消耗相當的時間。
啟動電機工作了五分鐘,渦扇10發動機才開始正常工作,八臺發動機全部開啟,推動龐然大物轟十改在跑道上滑行,轟十改的起飛滑跑距離是驚人的七百米,這樣轟十改才能加速到機翼能夠產生足夠升力的速度。
轟十改轟然起飛,直衝雲霄,五分鐘後,轟十改進入了一萬三千米高空,離開了空氣流動強烈的對流層,進入了平流層,在這個區域,氣流十分平穩,左勳成開啟了自動駕駛模式,讓第二飛行員盯著飛機,自己離開駕駛艙,去後面休息艙休息。
轟十改與轟十相比,最大一點不同就是,轟十改改進了休息艙,讓飛行員更加舒適,對於大型轟炸機遠端轟炸來說,執行一次任務需要消耗相當多的時間,就拿這次轟十改突襲美軍諾福克海軍基地為例,一來一回,飛行時間長達八個小時。(林遠現在的敵人,只剩下了美國,打下美國之後,是否要開啟星際大戰,有的讀者說要,有的讀者說不要,為了傾聽更多讀者心聲,滄海在微信公眾平臺設定了投票調查,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