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遠問道:“你是怎麼聽說這些的?”
李凱面露愧色,說道:“上次總裝備部派專家組來指導我們使用這型雷達,專家組裡有個年輕的工程師,也喜歡玩遊戲,我們玩爽了,他就把這些東西一股腦兒和我說了,火星工程是一個龐大的計劃,近期目的是登陸火星。”
“由於火星外面也有大氣層,而且火星上經常有沙塵暴,所以光學探測手段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必須採用雷達探測,為火星登陸車尋找登陸場,還對兩極進行探測,確定火星上是不是有冰蓋存在。”
“您想啊,火星距離地球兩億公里,要飛那麼遠的話,上面的雷達系統重量就要壓的很低,所以這型雷達的發射機採用了最先進的技術,儘管體積很小,可是發射功率卻很大,這就是我們這型雷達的技術來源。”
李凱還意猶未盡,說道:“咱們國家遠期的目標是建立火星基地,甚至採用更先進的技術改變火星大氣層性質,把它變成第二個地球。”
林遠點點頭,說道:“很好,聽你的意思,我們的這型雷達足以發現地下的石油資源了?”
李凱說道:“當然,由於不同物質的介電常數不同,所以對電磁波的反射折射效果也不盡相同,根據這個我們就能夠知道哪裡有石油,不過石油都是藏在地下一千米左右,所以探測精度可能不會太高。”
林遠說道:“精度能有多少?”
李凱回答說:“能夠知道地下三十米乘三十米地區的情況,再精確就不可能了。”
林遠說道:“足夠了,你們先把遼河下游一帶的石油儲藏情況探測一下,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我來解決。”
在隨後的幾天裡,北京艦上出動飛機,使用探地雷達對遼河下游地區進行了測繪,一塊油田,並不是隨便在什麼地方鑽井都會出油的,石油是流體,在地下也會流動,所以會在某些特殊的地形條件下堆積,探地雷達就是要把這些地方定位出來。
林遠隨後返回工業區,打算組織人員和裝置進行石油開採,中國古代的鑽井技術還是比較先進的,在1820年前後,鑽井深度就能夠達到一千米,不過這些技術採用畜力為能源,所以鑽井速度很慢,打一口一千米的深井竟然要花上半年的時間,這顯然是林遠無法接受的。
林遠於是想到,透過自己現有的力量來設計鑽井技術,可是沒有石油開採領域的專家,儘管北京艦上有一些技術資料,可是並沒有圖紙和工藝說明,就算有這些東西其實也不夠用,對於機械領域來說,如果你沒有相關經驗,就算是給你全套的圖紙和工藝,你生產出來的東西還是達不到原來的水平。
林遠翻看著手中的資料,擬定了一份專家的名單。
等到專家們被林遠請到工業區的時候,他們還都是一頭霧水,心想:“自己的專業和石油開採相差甚遠,為什麼要把自己請來呢?”
首先發問的是導彈專家高寧海,他問道:“導彈和石油開採有什麼關係嗎?”
材料專家蘇爭鳴也問道:“我的專業方向側重於非金屬材料,而石油開採中需要用的,不都是金屬材料嗎?”
氣體動力學專家周華新對蘇爭鳴說道:“辯證法的觀點告訴我們,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絡的,也許你們的學科和石油開採的確有一些聯絡。”
蘇爭鳴笑道:“老周啊,你別光講這些大道理,那我問你,你的專業和石油開採有什麼聯絡?”
林遠打斷了大家的議論,笑道:“請大家不要著急,這些疑問,我會給大家慢慢解答的。”
林遠開啟投影儀,一幅巨大的地層剖面圖展示在牆上,林遠指著最下面的黑色區域說道:“這些黑色,就代表石油所在的位置,它上面,就是各種岩石,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地面上,把這些岩石擊穿,讓石油從地下出來。”
蘇爭鳴問道:“當我們把鑽到油層之後,這裡油層的壓力,足夠把石油從地下壓出來嗎?”
林遠說道:“這個需要我們在打下鑽井之後再進行分析,不過根據歷史資料,這些石油所在地層的壓力,足夠把石油從地下一千米左右的地方壓到地面上來,也就是說,我們打成的井都會是自噴井,這些井不需要複雜的加壓提取石油技術。”
大家都面露喜色,如果是自噴井,技術難度就小了不少,林遠首先看向導彈專家高寧海,說道:“高老,如果我沒有記錯,您曾經主持過殲25鑽地導彈的研究吧?”
高寧海說道:“是的,那就是在一年前,當我們裝備了航空母艦之後,就具備了對美日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