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大方的話柄。
武漢會戰之後,中國失掉了許多土地,就一時的進退而言,表面上失敗了,但從整個長期的戰局上講,中**隊頂住了日軍的猛攻,在祖國遼闊的疆土上與日軍周旋,使日軍多次yù與中**隊主力決戰,以求速戰速決,徹底打敗中國的企圖,徹底落空和失敗。
在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會戰結束的第一期作戰中,中國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是也使日軍付出了史無前例的慘重代價。而且,在第一期作戰中,中**隊廣大官兵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最高利益,出現了像佟麟閣、王銘章、郝夢齡等以身殉國的動人事蹟。使一貫輕視中華民族和中**隊的日本侵略軍,不得不為我**人的犧牲jīng神懾服驚訝。也使世界各國和世界人民對中**人的犧牲jīng神發出讚歎。
武漢會戰之後,蔣介石在南嶽衡山主持召開了軍事會議,會議中蔣介石說道:“抗日戰爭劃分為兩個時期,從蘆溝橋事變到武漢失守為第一期,此後到中日戰爭結束為第二期……日軍佔領武漢以後,因兵力不足,補充困難,已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但是,敵陸海空軍種和兵種齊備,訓練有素,兵器配備較充足,戰鬥力仍很強。鑑於以上情況,第二期作戰,將是敵我相持時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日軍不可能再深入到國民政fǔ的後方;中**隊也不可能一下打敗日本人,將其趕出中國去。”
蔣介石基於以上對形勢的判斷和綜合全體到會將領們的意見,提出了中**隊第二期作戰的指導方針和謀略:連續發動有限度之攻勢與反擊,以牽制消耗敵人;策應敵後之遊擊部隊,加強敵後之控制與擾襲,化敵人後方為前方,迫敵侷促於點線,阻止其全面統治與物資掠奪,粉碎其以華制華、以戰養戰之企圖;同時出部隊輪流整訓,強化戰力。準備總反攻。
在這裡,蔣介石已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高度加以重視,這恐怕或多或少取決於在前十年內戰中,他的正規軍同紅軍游擊隊作戰吃虧受挫而總結出的經驗教訓。
為扶持和培養敵後遊擊力量的發展壯大,蔣介石在這次軍事會議上決定,正面第一線戰場上,要不斷地主動地出擊日軍,將日軍主力和注意力都吸引到前線來,以此減輕敵後遊擊部隊的壓力。
而就在蔣介石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的同一時間,在東京,日本天皇也正在召開大本營軍事會議。中心議題是分析中國在武漢、廣州失守以後的形勢,制定日軍對中國作戰的方針策略。
會議對形勢的判斷如下:帝國於1938年秋季,以獲取結束戰局的時機為目的,實施攻佔廣州及武漢的積極作戰,並取得了顯赫戰果。但判斷蔣政權依然mí夢未醒,殘存於西邊數省,力圖恢復其戰力,建設新的補給路線,且在法屬印度支那尋求補給港口,繼續堅持抗戰以挽回頹勢。然而,在已喪失中原逃往內地,以及失去主要水陸jiāo通線、豐富資源和大半人口的情況下,我方如採取適當的施策,即使不能加深其內部崩潰,但至少也可使之淪為地方政權。因此,從戰略角度可以認為帝國已經粉碎了抗日的中國政權,今後已進入實施政略進攻、取得美滿結果的階段。因此,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中央政權創造良好條件,支援其成長,是我軍為達到戰爭目的的重要作業。對華戰爭的本質屬於持久戰,對淪為地方政權的蔣政權,與其一味以武力深入窮追,莫如保持必要的戰力,向建設新中國邁進……
日本天皇和大本營對形勢的估計確實太樂觀了些,在他們看來,蔣介石及其國民政fǔ已經降格為地方xiǎo政權。同時,他們尚有力量一直進攻下去,只是覺得一味深入窮追沒意思,才停下來不追不打,而專心建設“新中國”。
而實際上,當時日本陸軍在國內的兵力,僅有一個近衛師團,完全唱著空誠計。而在中國已經配置了二十四個師團,完全喪失了繼續進攻的能力。日本某些戰略家也不得不承認:對華作戰未能殲滅中**隊之主力即已達到攻擊的極限。
此次會議後,根據天皇和大本營對形勢的判斷,日本陸軍省起草了攻佔武漢以後,中日戰爭的戰略指導方針。其核心之點為:第一、日軍從戰略進攻階段轉變為長期持久戰階段;第二、日軍應採取區域性作戰,以確保佔領區。今後的主要任務是“自主指導新中國建設”,達到以華制華,以戰養戰之目的。
蔣介石政fǔ要加大對敵後游擊戰的支援,而日本鬼子也要集中採取行動,消滅敵後抗日武裝,以確保佔領區,淪陷區的爭奪和戰鬥由此將變得jī烈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