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這樣的理論推斷出戰爭的樂觀前景,似乎不無道理,但戰爭不是簡單的數字遊戲。武器數量和質量都很重要,世界戰爭史上也不乏以弱勝強,以小擊大的戰例。再加上南洋聯邦的傾力助戰,低估了這個意外因素恐怕是印度人所犯的最大錯誤。
戰爭的主動權已經落入了巴基斯坦人手中,在兩個戰線上巴軍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進展,一路佔領印度邊境重鎮哈姆卡蘭後,乘勢推進印度國境內六千米,共佔領了約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的印度國土;另一路在攻佔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後,繼續向南推進,奪佔了克什米爾的大片土地,在克什米爾這個導致印巴長期敵對、積怨的地方,佔據了優勢。
那麼,克什米爾到底應該歸巴基斯坦,還是應該歸印度呢?這恐怕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考慮到歷史、宗教、人口等因素,印巴雙方都有合理的理由。
根據1947年6月公佈的“蒙巴頓方案”,克什米爾土邦地區的歸屬應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當時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而克什米爾的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裡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在印巴分治之前,克什米爾的位置並不重要。但分治之後,卻顯現出了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克什米爾深入中亞,與中國、蘇聯和阿富汗三國接壤,在巴方看來,由於本國缺乏戰略縱深,如果失去克什米爾,巴的側翼就會完全陷入印度的包圍之中,從而在與印度的抗衡中處於更為不利的態勢。
巴基斯坦總理阿里汗就曾說:“克什米爾就象是巴基斯坦頭上的一頂帽子。如果我們允許印度教徒取走我們頭上的這頂帽子,就會永遠受到印度的擺佈。沒有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就不能保護自己不受一個可能來自印度的、肆無忌憚的政府的進攻。”
對印度而言,佔據克什米爾則可以斷開巴基斯坦與外部大國的陸上聯絡,這樣在未來與巴的衝突中,就可以將印度的國防前沿推至阿富汗一側,有利於在軍事上增強對巴的壓力。印度總理尼赫魯就曾說過:“沒有克什米爾,印度就不會在中亞的政治舞臺上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
克什米爾正是具有這種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使得印巴兩國都志在必得,任何一方都不肯作絲毫的讓步。
在經過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後,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大約三分之二的土地與四分之三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三分之一的土地與四分之一的人口。按照聯合國的決議,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最終必須由公民投票來決定。當時,印度考慮到克什米爾穆斯林的數量優勢,明白如果公民投票,必敗無疑。所以,一直拒絕公投,而巴方則極力敦促執行聯合國決議,為此而不斷髮生爭執,但雙方在是否舉行、如何舉行公民投票的問題上始終無法取得統一意見。
可以說,雙方在克什米爾的不斷爭執,涉及到了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民族感情,使之與國內黨派政治糾結在一起,成為極為敏感的國內政治問題,同時也成為印巴間難以解決的核心問題和動盪之源。
巴基斯坦現在佔據了戰場主動,未嘗不想一舉解決克什米爾問題,但事實上卻是困難重重。印度在失敗後正在進行全國動員,其資源和人口優勢仍在,並且積極尋求外來幫助。巴軍雖然看似氣勢如虹,但彈藥消耗、人員補充都已經接近極限,在面對有可能的持久戰局面時,也顯得顧慮重重,特別是國際社會的壓力,使他們不得不調整自己要達到的目的。
印巴戰爭自開始,便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九月二十三日,聯合國透過了停火協議。九月二十七日,美蘇兩大國幾乎同時發出呼籲,強烈敦促印巴兩國接受聯合國的停火協議,並向交戰兩國施加了強大的壓力。自然,作為巴方的強有力的支持者,美國自然也與南洋聯邦展開了外交蹉商,希望南洋聯邦能夠與美國協調一致,制止南亞的這場戰爭。
美蘇兩國同時出手干涉,而且立場一致,不能不說是冷戰時期的一件非常令人驚訝的事情。但從兩國的立場來看,卻又合情合理。
在南亞,美國政策的重心在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他有兩個並行不悖的目標,一是要促成印巴和解,穩定南亞局勢,從而鞏固封鎖**鏈條中的南亞這一環;二是儘可能使印度放棄中立,進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