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這堂下鴉雀無聲,朱載雄扶著龍椅慢慢坐下,待太監唸完這登基昭書,遂既揮手言道:“都去保和殿吧!這今日的盛宴,大家盡情暢飲暢言,不必分什麼尊卑有序,都下去吧。”
這林宗揮著拂塵,大聲喊道:“退……朝!保和殿賜宴群臣,擺駕中和殿!起駕!”
眾人皆低著頭,退出這太和殿大門,這才轉身抬頭,一路議論紛紛,朝著保和殿而去也!
這保和殿一般是科舉殿試之處,皇帝登基設宴群臣,還有各路藩王前來朝賀,包括策立皇后,太子,在此接受群臣的朝賀。
保和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含前廊一間),建築面積一千二百四十平米,高二十九米有餘。屋頂為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簷角均安放九個小獸。上簷為單翹重昂七踩鬥,下簷為重昂五踩鬥。
內外簷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緻,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
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雲龍渾金毗廬帽。建築上採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簷金柱減去六根,使空間寬敞舒適。
保和殿後階陛中間設有一塊雕刻著雲、龍、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們稱之為雲龍石雕。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塊石雕,長十六米五七,寬三米零七,厚一米七零,重為二百五十噸。
望柱下面伸出的千餘個石雕龍頭,每當雨天時雨水就從龍口中排出,使分流雨水的實用功能與建築藝術的觀賞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出自太和、中和與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層臺基。“三臺”面積約為二千五百平方米,由大塊漢白玉石砌成。每層臺基的周圍都雕有須彌座。須彌座上,橫置著大塊的長方石條,名為地袱。
地袱之間立有望柱,望柱之間安設欄板。在它們之下,都鑿有排水孔道。每個望柱下面伸出一個石雕龍頭,整個“三臺”,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個龍頭。除每層臺基折角的角頂伸出的龍頭外,其他龍頭的兩唇之間都鑽有圓孔,與望柱底下的孔道相通。由於檯面的設計是中間高於周邊,每當雨天,落在“三臺”檯面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勢低的四周,於是便從龍口中排出,形成“千龍吐水”的奇觀。
眾人皆是各地藩王居多,平時來京朝賀機會不多,看著這壯麗的建築群,無不吐舌翹指,紛紛讚歎這皇家的氣派。
眾人依次而進這保和殿,朱載盯著這石壁上的龍頭,頓時覺得新鮮,卻看見一小太監,滿頭的大汗,匆忙奔這中和殿而去也……
第二百七十九章 強顏歡笑中和殿
話說這朱載饒有興趣,觀看這石壁上的龍頭,卻看見一位小太監,滿頭大汗而來,急急忙忙奔這中和殿而去。
這西寧郡主朱載,平時在寧王府內,那是出入無人之境,懷著好奇之心,遂既偷偷跟著太監而去。
朱載行至這門外,看到這中和殿好不威武,它位於這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皇帝舉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三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五百八十平米。屋頂為單簷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殿四面開門,正面三交六扇門十二扇,東、北、西三面扇門各四扇,門前石階東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間為浮雕雲龍紋御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門兩邊為青磚檻牆,上置瑣窗。殿內外簷均飾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設地屏寶座。
中和殿的大殿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禮部及侍衛執事人員等的朝拜。每逢加封皇太后徽號和各種大禮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
中和殿內寶座前左右兩側的兩隻金質四腿獨角異獸。它是想像中的一種神獸,傳說日行一千八百里,懂得四方語言,通曉遠方之事。放在皇帝寶座兩旁,寓意君主聖明,同時為燒檀香之用。放在中和殿地平臺兩側的銅薰爐,是用來生炭火取暖也!
這寶座兩旁還放著兩乘肩輿,俗稱轎子,是皇帝在宮廷內部使用的交通工具。帝后在什麼場合乘坐什麼轎子都有嚴格規定。肩輿也只是其中的一種。
這朱載看著這中和殿,一拍這大腿:“真是太氣派了,怪不得人人都要做皇帝,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