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炮火連天,這飛落的石塊瓦片,不時砸傷這城內的軍民,街頭巷尾皆是抱頭逃竄的百姓。
樊寶彎腰低頭,捂著耳朵過來,這炮火太猛,以至於聽不到說話,遂既大喊言道:“叔父!咱們的炮火,射程不夠,不足以到達敵人的營地,這可如何是好?”
樊崗遂既彎腰低頭行至跺口,放眼望去,這炮火在敵軍陣前,足有二十步之遙,便已經落地炸開,只見這敵軍皆站立大笑,不躲不藏,猶如過家家一般。
樊崗將頭靠在城牆之上,有些無奈的嘆息:“停止攻擊,待這倭人靠近之時,進入攻擊範圍後,再點火發射,現在趕緊去城內救火,把這些人往皇城內撤退。”
這一陣漫天蓋地的炮火,在內城的街道炸開,只見這奔跑哭喊的百姓,還有拿著衣衫滅火的,有在倒塌的廢墟中哭爹喊孃的,還有發瘋似的在廢墟堆中翻找親人的,一片亂七八糟的景象,頓時躍然眼前。
這一隊隊禁衛軍,頂著炮火的轟炸,加入了救火的隊伍,將倒塌廢物中的百姓拖出來,慢慢向皇城撤退而去。
只聽見一聲大叫,眾人皆彎腰過來,朝著跺口外望去,只見這金陵上萬鐵騎,抬著攻城的雲梯,還有撞門的攻城錘,後面還有那揮舞著東瀛刀的倭寇,氣勢如虹,如洩洪般衝了過來……
第二百四十九章 內城初攻受阻息
話說這上萬金陵鐵騎,推著攻城的衝車,還有那雲梯車,快速奔護城河而來,眾人正在驚歎之際,只見這漫天蓋地的石頭雨,又從下面飛砸了上來。
樊崗這才發現,後面一百多部投石車,紛紛裝滿大石頭,一聲令下之後,又一陣石頭雨飛砸城樓上而來。
這攻城的速度,還有這訓練有素的排程,著實讓樊崗有些汗顏,剛抬起頭來,卻看見這滿天飛砸而來的石頭,身邊的官兵紛紛倒地不起,趕緊用手擋住腦袋,大聲喊道:“開炮!開炮還擊啊!待敵軍靠近,用弓箭射殺。”
只聽見炮火齊鳴,這炮火在敵軍之中,紛紛開花結果,有很多敵軍被炸飛了出去,後面的敵人,又奔上前來,重新推著衝車,攻城錘,雲梯,濠橋,前赴後繼朝護城河而來。
這攻城錘也叫攻城槌,是古代用來撞擊城門、城牆,以破壞敵城,從而達到攻城勝利的鈍器。通常由一根巨大的樁固定在四輪車上,以巨大的慣性透過樁頭衝擊城牆或城門,以達到攻破城池的目的。
衝車:也叫“臨衝”或“對樓”,是一種被裝甲起來的攻城塔,即以衝撞的力量破壞城牆或城門的攻城主要兵器,屬於中國古代攻城器械。
臨衝呂公車,是一種安有八個車輪、高五層的攻城塔。最下層是推動車前進計程車兵,其它四層裝載攻城的戰鬥士兵。車高約十二米、寬約為六米、長八米。
衝車利用自身的高度,從車中直接向城內射擊,也可用來接近城牆,破壞女牆(垛牆),直接攻打城牆上的守衛。車中除了裝備有各種長兵器,還常常裝載強弩、石炮等重武器。
雲梯是一種攀登城牆的工具。相傳雲梯是春秋時的巧匠魯班發明的,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雲梯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唐代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時,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
攻城在古代有多種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如“避檑木飛梯”、“躡頭飛梯”、“竹飛梯”,形制略有差異,但都輕便實用。
濠橋的長短以濠為準,橋下前面有兩個大輪,後面是兩個小輪,推進入濠,輪陷則橋平可渡。如果濠闊,則用折迭橋,就是把兩個濠橋接起來,中間有轉軸,用法也相同。
投石車在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投石車是利用槓桿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最初的投石車結構很簡單,一根巨大的槓桿,長端是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