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以為城中呼應。明軍在攻打荊州之時又豈能避免得了來自另一方的襲擾?一遇襲擾,則必定要分兵前去截擊。一分兵,則攻城力量為之減弱,攻城難度又將平添幾分。
若取後者,則又可分兩種情況,向北或是向西走。
向北,即先以一部兵馬牽制住荊州守軍,隨後以主力攻打城北清軍營寨,獲勝破寨之後即由此北上襄陽方向。北上,先不說能否一定攻破清軍營寨,即便能順利拿下,可喀喀木麾下萬餘清軍又豈會呆在原地等著湖廣鎮和忠貞營去全殲?屆時,他們往北一撤,橫在前方又是一塊不小的絆腳石。
並且,向北盡為陸路,揚威營以及輜重船隊由此便不能隨同主力一併行動。誠然,明軍也可以將糧草輜重卸船,交由泰山營攜帶北上。可陸路運送在便捷程度以及運載數量上又豈能與船運相比?將來的戰情尚不明朗,一旦持續時日過長,全軍陷入斷糧之危,而後勤補給又被清軍荊州水師切斷,結果將大為不妙。
若是向西,則至少得渡兩次江。可附近水域盡皆在清軍荊州水師的監控之中,他們又豈會允許明軍安然渡江?雖然湖廣鎮也有水軍揚威營,但此營組建時日尚短、且兵力上處在劣勢,用於防守或許尚可,用於進攻恐難敵荊州水師。既無水上優勢,向西進軍自然也就成了一種空談,比之向北更難以實現。
軍議之上,眾將雖感到當前形勢較之以往更為棘手,但還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