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的邊讓。邊讓,陳留人,博學有辯才,所著《章華臺賦》傳頌一時,大將軍何進曾特予徵召,蔡邕、孔融、王朗等名士也都極為推崇,他本人也做過九江太守,後來辭官在家。邊讓自己是名士,自然不大看得起曹操這個宦官養子的兒子,可能很說了些侮辱不恭的話,自以為曹操不敢把他這個大名人怎麼樣。誰知此時曹操還不是宰相,肚子裡也還撐不了船,便悍然地把他殺了,而且還殺了他一家。沛相袁忠和沛人桓邵也看不起曹操,邊讓被殺後,兩人逃到交州,家人卻落入虎口。後來桓邵自首,跪在曹操面前求饒,曹操卻惡狠狠地說:下跪就可以免死嗎?當然不能。結果桓邵也被推出去斬首。�
曹操乾的這件事,影響極壞,當時就引發了一場叛亂,事後也一直被人們議論。有了這次教訓,加上官也大了,野心也大了,慢慢學得“將軍額上跑馬,宰相肚裡撐船”,報復起來,也就不那麼直截了當。但報復還是要報復,嫉妒還是要嫉妒的。即便是老朋友,也不例外。老朋友許攸、婁圭,都因為才智過人又“恃舊不虔”(仗著自己是老朋友而對曹操不恭)而被殺。婁圭,字子伯,少有猛志,智勇雙全,追隨曹操,立功極多,曹操常常自嘆不如(子伯之計,孤不及也),終因嫉才而殺了他。�
相對婁圭而言,許攸就有點自己找死。他既恃舊,又恃功,一直對曹操不那麼恭敬客氣,常常當著眾人同曹操開玩笑,甚至直呼曹操的小名說:阿瞞呀,沒有我,你就得不到冀州了。曹操表面上笑著說:是呀是呀,你說得對呀,心裡卻恨得咬牙切齒。後來曹操攻下鄴城,許攸又指著鄴城城門對曹操身邊的人說:這傢伙要不是有了我,就進不了這個門啦!曹操便再也不能容忍。當年在官渡,曹操危在旦夕,對許攸的放肆只好忍了又忍,這會兒可就沒有這個必要了。於是曹操便毫不猶豫地要了他的性命。�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三 寬容與報復(5)
許攸實在是白長了個聰明腦袋。他難道不知道“伴君如伴虎”,而老虎終究是要吃人的麼?老百姓都知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許攸卻不但要去摸,而且越摸越上癮,哪裡還能保住腦袋!�
。 想看書來
四 幾樁謀殺案(1)
實際上,但凡得罪、頂撞過曹操的人,幾乎都沒有好下場。實在找不到岔子,就誣以謀反;謀反的贓也栽不了,便誣以“腹誹心謗”。腹誹心謗可是既說不清又不要證據的事,當然一抓一個準。這種以“腹誹心謗”為罪名殺人的事,劉邦幹過,漢武帝劉徹幹過,曹操幹起來也很得心應手。那個道德最高尚、品行最端正、作風最正派,在群眾中威望最高的崔琰,就是這樣被曹操整死的。�
崔琰,字季珪,是當時最為德高望重的名士,史書上稱他“清忠高亮,雅識經遠,推方直道,正色於朝”,也就是清廉忠貞,正派儒雅,既有高風亮節,又有遠見卓識,看人看得準,做事做得正,而且儀表堂堂,凜然於朝,據說連曹操看到他,也為他那一身正氣而懾服(太祖亦敬憚焉)。事實上曹操也很推崇他,說他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伯夷是所謂“君子”的典型,據說他“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史魚則是所謂“直臣”的典型,因衛靈公不納他的忠言,便在臨終前留下遺囑,不讓家人給他在正堂治喪,終於用這“尸諫”的方式,迫使衛靈公改正了錯誤。所以孔子說:正直啊,史魚!國家有道他像箭一樣直,國家無道他也像箭一樣直。孟子則說: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貧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認為崔琰是眾人的表率,時代的楷模。�
崔琰也確實不負眾望。他在擔任組織部長兼人事部長職務期間,選拔了大量優秀人才(文武群才,多所明拔),而且量才錄用,不講情面,以致“朝廷歸高,天下稱平”,杜絕了用人的腐敗,樹立了朝廷的威望。�
崔琰又是一個光明磊落、胸懷坦蕩的人。曹操晚年,曾為立嗣問題苦惱,不知是立最年長的曹丕呢,還是立最有才的曹植。於是便以信函密問百官,請他們陳述意見,密封以答。惟獨崔琰卻“露板”(不封板牘)公開作答,說根據《春秋》之義,立子以長,何況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宜承正統。我崔琰願以死恪守正道。曹操一看,大為驚異。因為曹植正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不舉薦曹植而舉薦曹丕,說明他確實是處以公心的,連曹操也不得不“喟然嘆息”,敬佩他的大公無私。�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也被曹操殺了,而且完全是誣殺。殺他的理由,就是“腹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