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浮�
我不明白,為什麼在《郭臺銘與富士康》一書的後半部分才講到了這一段:
從1989年開始,郭臺銘毅然前往美國坐陣、開拓市場,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攻下康柏等公司的訂單。“我從洛杉磯飛休斯敦,整整飛了兩年,才拿到第一張訂單。”郭臺銘回憶說。
第一次美國之行,訂單不是很大,最大的收穫是讓郭臺銘決定捨棄代理商的方式,改找一位美國當地人做營銷經理,自己開發市場和客戶。
“他不但可以幫我跑業務,還可以順便開車,當司機,又可以讓我練習英語。”郭臺銘真會精打細算。同時,因為美國機票不便宜,尤其是距離近的時候更不划算,郭臺銘就利用公路,與客戶告別後,開車上路到下一個城市,每晚總要十一點鐘以後,才能在每晚16美元的便宜汽車旅館登記住宿;隔天早上6點鐘又出發,上午10點前抵達下一個城市的客戶辦公室。幾年下來,郭臺銘竟然已經去過美國52個州中的32個了。
如果說在郭臺銘的經營哲學中,有什麼一致的想法,我覺得就是堅決傍大款,所謂“四千年前註定的成功”依我看就是傍大款必然成功。至於富士康有無與倫比的模具,有著非常先進的製造能力和富士康的成功之間,並不是一個雞和蛋難解的懸疑,更不是因為有先進的模具是成功的因素,事實上,你要是有了錢,也照樣可以有先進的模具和流水線。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書評:傍大款,傍成大款(2)
“這還用你說?傍大款的道理不但郭臺銘懂,你懂,人人都懂!”沒錯,但是大多數並不明白傍大款不是尋求大款的幫助和施捨,而是一種犧牲,“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我想郭臺銘一定非常喜歡這句話,像所有的成功一樣,關鍵是他實現了很多人也明白的道理。
富士康的成功再一次詮釋了古老的先哲亞當?斯密的社會分工理論以及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明擺著的事實是中國現在的主要競爭優勢仍然是人力成本的優勢,我們競爭的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這句話往往被解讀成反思,實際上不是!我認為對於整個中國來說,這是非常現實也非常幸運的。問題很簡單:你是解決一億就業,做簡單的工作,還是要讓100萬人成為白領,其餘的人去領救濟金?
世界上沒有永久的優勢,一種趨勢在成長的過程中,削弱這種優勢的力量也在趨於成熟。就拿工資低這個比較優勢而言,隨著後進者經濟的成長,工資必然提高,比較優勢必然削弱。這也是好事!一些所謂知名的學者竟然投鼠忌器,恐怕最低工資法、勞動者保護條例等會使我們喪失比較優勢。這簡直荒謬之極!從本質上來說,工資低、勞動條件差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原動力和優勢,同時,我們永遠都不要忘了,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消滅這個優勢,而不是整天吃糠咽菜,實現所謂“賺老外的錢”這個光輝的理想。至於如何建立新的競爭優勢,這是一個複雜的話題,但是我們一定要相信自然界的邏輯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當一種優勢逐漸消失的時候,另外一種優勢會逐漸成長。
(本文作者為財經作家,著有《達爾文密碼——人性與財富的進化》等)
精彩內容集錦
華為,2006年銷售收入659億元人民幣,被公認為最成功的中國企業。
聯想,2006年銷售收入1389億元人民幣,高居中國電子資訊百強企業之首。
還有一家企業,改革開放20年來同華為和聯想在中國大陸一起成長起來,2006年,它銷售收入4125億元人民幣,是華為的倍、聯想的3倍。
它就是富士康科技集團。
在臺灣,它又叫鴻海。
富士康把自己包裹得太嚴,雖然在國際上聲名顯赫,但多年來在大陸卻很少為人所知。
1988年,富士康到深圳投資建廠的時候,它不過是一個百十人的小廠,但是20年以後,沒有哪一家競爭領域的企業可與富士康相匹敵,包括我們認為最成功的聯想、海爾、華為這些大陸最知名的企業。
近來,《華為的世界》一書在市場上熱賣。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神秘的企業大都倒下了,為什麼華為還站著?”
華為之所以成為國內財經作者追捧的物件,先後有《華為真相》、《走出華為》等書籍出版,是因為它的高科技色彩和夠大、夠強。“從註冊資本萬元人民幣的代理商成長為營收60億美元的準世界級公司”,華為的成長是令人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