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味,感受到有一種心性的教化,產生一種全新的體驗。這句話自然有它的本意命意,但啟發他想到謹慎、殷勤保護守護珍惜自己心靈,所經歷過的事情要珍惜留在內心。
人間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人們愛護自己的**強於愛護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心靈,並不是盡心、儘性、盡意去看護、保護自己的內心,任由汙濁的東西去侵蝕它、腐爛它。聯想到上帝,或者各種宗教,究竟起什麼作用,也許就是因為人世間人心最難測難安難牢,最難把握,靠人的自我把握很難,造神的目的就是為了把牢人心、拴束人心,增強人的自我把握能力。聖經與其他宗教經典,強調的是信仰的惟一性、獨一性、誠實性,特別憎恨不忠的行為,尊崇的是忠實信仰堅忍不拔的性格。這與對人間行為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西方人重視誠信,也許就與基督教的長期教化有關。上帝雖然不能為人類理解把握,但上帝給人類帶來的體驗、影響是真實有效深刻的,如同優秀的詩歌、散文、小說、影視等優秀的精神產品會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產生持久深刻的影響一樣,宗教經典作為人類的超級精神產品,給人類帶來的體驗、教化、影響更加持久深刻。聖經中有許許多多教誨,但第一大教誨,就是不能忘記上帝等的教誨,盡心、儘性、盡意去遵循教誨,去盡心、儘性、盡意愛上帝。忘了就要受到懲罰,以此反觀人間,能夠帶給你美好教誨美好感覺的事情,都不能忘。
可是。人的忘性太大。人的心性太容易滑脫。本來發生的當時會感到非常珍惜非常寶貴,隨著時間推移在人的內心中分量逐漸減輕。直到化有為無,一切都成了過眼煙雲,雲飛霧散。人的心性如此,心外的一切、一切的一切。更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人心自然要變。如何在易變的世界中把握好自己的心靈,作好自己心靈的守護神,的確是人生頭等的大事情。心變,也可能往好處變,但更有可能是自我敗壞的開始。心不變使人沉穩。
外變心不變。無論心外如何變化,我心對外始終不變。即無論心外一切如何在變,我心對外始終不變;我的行為也許發生某種適應性變化,但我心始終不變。外變心不變,要獨自承受外變產生的壓力。意味著有那種超乎尋常的忍耐和承受,由此獲得心靈的淨化洗刷和提升,忍耐和承受就成了心靈淨化洗刷提升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外變心不變,等於給自己內心安裝上了自我警醒的保護機制;心不變要如同磐石,也可以有效防範內心免受外界傷害。
外變心不變,也是取萬事萬物可取可敬可愛可珍惜可以永駐心間之處,培育發展發揚,摒棄其邪惡之處。成全人,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直接讓對方感覺體驗到好處;另一方面,幫助對方清理洗刷不良習性甚至惡習,後者更加重要。
心不變,以什麼作為變與不變的標準?不能也不宜把外界事物作為變與不變的標準。如果以外界事物為標準,則外界事物易變心易變。比如,本來已經滿足的心,看別人後變得不滿足了。一切都處於易變狀態。聖經裡講的是人對神的心不變。你對我好,我對你也好。你對我不好,我依然對你好。這裡有沒有標準?你行善我對你好,你行惡如果我依然對你好,我的內心就沒有善惡標準了。你行惡行不良事情,要立足於勸止、引導、轉化,這是內心有是非、善惡的表現。無罪有罪,以什麼為標準?時下許多人由於利心太重犯了一種病,吳為給起個名稱,叫合理性缺乏症,內心中有一種無罪意識,幹什麼都有理,完全從對自己是否有利的角度看待事物。聖經裡有罪無罪,是以是否聽信上帝教誨作為標準。我們的法律意識淡漠,法律的有效性差,原因是每個人心中缺乏有罪無罪的意識和標準。內心中處於無罪狀態,說明缺乏自我懺悔的動力,自我醒悟的約束力。我們需要有一種深度的覺醒、醒悟。
外變心不變,如果只侷限在自我內心世界,只具有個人價值體驗,具有內向性、收斂性。我心不變使人心不變,則具有外向特徵,社會意義、社會價值。外變心不變,是從我個人角度、個人價值體驗上進行解讀。從我心不變再到使人心不變,則產生了大量需要解讀的資訊,由我心不變到如何使人心不變,如何才能使人理解、接受、信服。說服學提出使人接受某種主張,可以採用三種手段:信譽手段、情感手段、邏輯手段。心靈的改變,或讓人從內心接受某種主張,依靠這三種手段也很難見效。心靈的改變,常常靠悟性、靠開啟心智。人間變心的情況太多太多。對人來說,養育過的、教育過的、幫助過的、忠實過的、恩愛過的、服務過的,許許多多,隨著時間推移、歲月流逝,在內心中漸漸淡忘離去。人心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