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部分

基本上都成了無產者,人從政治上被分為人民和另類,進步與反動,革命與反革命。在社會的土壤中逐漸形成定型的社會結構,又被突然到來的特殊時期打亂了。改革開放又逐漸形成了新型的社會結構,針對新形成的社會結構,又產生了破壞性的議論,再來一次特殊時期,實行二次土改。吳為不主張對現實中形成的社會結構採取革命手段,不主張的理由,不是因為他享受到了年薪制,而是從歷史觀的角度得出的結論,推翻了重建,重建後再推翻,那樣的代價太大,也太荒唐,非常痛苦,陷入歷史惡性迴圈,搞來搞去沒有給後世留下什麼東西。

吳為也象許多人在思考,思來想去,有一天終於想到,其實,解放無產階級的最好辦法就是把無產者也變成有產者,這樣簡單一想,就解脫了多少年心中的糾結。過去窮,大家投身革命,革命成功了又擔心富,不能富,富就是剝削變質的象徵,又會成為革命物件,革命成功很多年了,大家依然還是窮,革命成功就沒有落處了,大家跟著革命白乾了,不但以後再革命不會有人跟著幹了,就是現在號召什麼讓大家幹,大家看幹了還是窮,就沒有人去響應了。窮了要革命,革命成功了又不能富,這就是糾結。現在糾結是開啟了,窮可以變成富,但是變法不能象過去那樣對有產者採取暴力方法、革命手段進行剝奪,當然,對貪腐的人要另當別論。這樣的辦法留下的後遺症,有甜頭的事情容易使人成癮,人們剝奪過了享受過分田分地分浮財的好處,還想剝奪,總有剝奪的機會就沒有人去想工作,想辛苦地自己積累財富了,樂者難,難樂業,不樂業也樂不起來了,甚至痛恨起那些樂業的人,總惦記著不如剝奪來得快。現在不允許剝奪了,剝奪之心沒有了,攀比心卻上來了,新的糾結出來了,你不讓人家剝奪還不允許人家攀比,還想不想讓人家活了,剝奪不了平分也可以啊。

吳為想,怎麼才能開啟這個新形成的糾結。你對人說,我愛你,但沒有對上人家心中的糾結,糾結沒有開啟,人家對你的愛就沒有反應,等於白愛,純屬自作多情。

吳為總想些不該他想的問題,宋柔就挖苦他,淨想些沒用的,想些自己不該想的。現在她住著大房子,收入也上來了,花錢也不象過去那樣發愁了,不想再看到吳為去寫什麼了。

吳為說,我就象你看著屋子裡灰塵那個親性勁兒,比看著我和孩子都興奮,我也是啊,就象一動不動埋伏了半天突然看到出現敵人的戰士,警察看到現行,我也是啊,我是一寫起來就興奮。

宋柔道,你不是樂業麼,你就自己樂去吧,願意怎麼樂怎麼樂。

<a>手機使用者請到閱讀。</a>

第七十五章 趣談八種人

吳為研究改革學時,他對社會結構還沒有脫離階級劃分的思維方式,他認為三大差別以及後來出現的貧富差別,會長久地存在,但他認為階級解放和個人解放可以不一致,這樣會給每個人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個人透過自我努力可以實現先行解放。

吳為的這個想法,與允許一部分人先富的說法就差了那麼一點點。他認為這會增加社會結構的彈性和活力。當他轉向研究市場經濟時,看到市場經濟對社會結構帶來了新的影響,競爭型的社會,供給制的破除、企業辦社會的解體,個人還原為原子般的存在,借鑑空想社會主義的成分,他把人劃分為四類。

第一種人,陷入為衣食為生存而競爭的狀態中,一輩子忙忙碌碌,養家餬口,回首往事一事無成。某大學的同學會,畢業幾十年了,大家歡聚到一起,有的當上省部級幹部,當企業家,科學家的,也有極個別的,看到自己一生一事無成,不禁悲苦起來,哭著哭著竟然就哭過去了。對這種人,社會需要合理安排,儘可能使他們過上比較體面的生活,使他們免去衣食競爭,這是社會進步非常重要的標誌。

第二種人,建功立業的人,回想往事,這樓是我蓋的,這片小區是我開發的,那條路是我修的,這個辦法是我起草並推廣的,如數家珍地訴說著曾經獲得過哪些表彰獎勵,再大的建功立業也不過是放大了倍數而已,這種人是社會主流,中堅,他們大多數是經過衣食競爭的磨難把自己提升到這種狀態,他們要不斷發展智慧才華提升道德水準,不然他們就可能掉落到第一種狀態,回落為第一種人,他們不想讓子女重新經歷自己經受過的苦難折磨,寧可自己再經受一番折磨,他們渴望自己的下一代既不重遭二遍苦再受二茬罪,又養成不怕吃苦自主自立自強的精神,他們自己也需要努力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