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較低的層級上,受著另一種形式的煎熬。那裡也要勞動,有分工,有雜役,主持,方丈,甚至還有財務,寺院也要進行財務管理,香火錢不足,日子過得也很寒酸。僧俗兩界之人,也都是上帝的格式化產品,安裝了相同的程式,不然怎麼過得去回得來,兩界之間能夠進行溝通,行為義理相通。(未完待續。。)u
第二九二章 樂業與佛法的結合
嬌妹對吳為念念不忘溝通世俗宗教兩通橋樑萌生好奇,她瞭解到佛家帶髮修行,短期出家,亦有出家在家一說,便對吳為笑道,你只是讀讀書而已,卻並沒有去那邊走一趟,沒有出家人那種體驗,並不知裡面的究竟,如何可以溝通?
吳為道,世界三大宗教都認為人是人性與神性的統一體。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只要對這種內在的本性有所認知,明心見性,即心是佛。基督教的正統教義則認為聖父、聖子、聖靈聖神三位一體,神性本體應依附於人性本體之上。在伊斯蘭教中,真賜是真主先天賜予人的,人皆有之,從而可體認真主。儒教也認為人人皆可為堯舜,肯定了人性與神性的統一。從我自己的親身體驗看,堅持自悟反省總會給帶來驚喜的自我發現,幫助自己實現完美的自我控制,儘可能減少人生差錯過失,減少乃至避免人生風險。我所理解的在世俗與宗教之間搭建相通的橋樑,就是謀求有沒有別的途徑,使人明心見性,可以實現清淨心,不必象佛教那樣脫俗去修行。以修行的態度對待職場人生,實現淨化提升。佛教也主張有出家在家修行一說,只是在家修行的阻力會更大一些,如果有出家那樣的信心那樣強的定力來進行在家修行,也完全可以達到世俗聖僧的高度。我的體驗是,把心思放到職業上,找到適合自己所做的,作為自己終身寄託。不必去刻意另求其他。樂業作為永恆的成功之道,不朽的人生之路,樂業做到極致,也可以幫助人成為完人。使人表現出與萬事萬物相知相近相親相諧的靈性,各種遭際命運都會成為修行的機緣,具有感悟萬事萬物性理的能力。人能夠努力成為高階的智慧體。與全知全能上帝的標準也就想去不遠了。
嬌妹笑道,這可是新論。如果人人都能這樣認識樂業,世間將是另一番景象。我想把斑竹情打造成人生的航母鉅艦,也算是樂業吧。
吳為道,關鍵是你自己體驗這樣做適合自己,令自己心安就是了。我兒子曾經對我說,他感覺特別適合他的工作,就在前邊等著他呢。
嬌妹笑道,那可真是子承父業啊。你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職業感覺如何?
吳為道。我感覺特別適合我,自由自在,講課如何講寫文章發表不必經過單位領導簽字批准、同事們投票表決,自己悟出來的一些道理可以隨時在課堂上講給學生聽。
嬌妹道,我看到使用者穿上我親手設計的服裝特別喜愛的樣子,我內心充滿了喜悅。
吳為道,佛教講自度度人,基督教講愛人如己,我們透過職業能夠做到悅己悅人,從道理上是相通的。樂業就是搭建世俗與宗教相通的橋樑。
我參加一個會議。與宗教局的局長剛巧坐同桌,便好奇地問他,宗教在中國發展得怎麼樣?他說。全世界六十億人,有十億人不信教,中國十三億人,不信教的基本上都在中國。我聽了回到家中,好奇地翻閱世界地圖冊,果然看到世界絕大數國家人都信教,只有中國、朝鮮、越南極少數幾個國家不信教。不信教不等於沒有受到教育洗禮。孔子的教育,也有一道程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的理解,佛教講善心。基督教講愛心,儒教講的是正心。正心就是擔當。擔當,以柔弱之軀、筋骨之力,有小擔當大擔當。擔當精神又可以繁衍出勇敢、犧牲、包容。我們中國人陷入困境之中,並不是逃避困境,常常會激發出抗爭精神,以此改變命運。
理想人格,與我們通常描述的現實具體人所表現的人格傾向不同,這裡只能大致粗略地描述它的輪廓。理想人格,應該是一種複雜的結晶體,潔淨而透明,讓人容易看清理解接近甚至親近,它又是變幻莫測的,才能使它獲得生態的適應性;它的結晶透射出識別力、敏感性,使它明智免於陷入茫然;它是開放的、大度的,能夠兼收幷蓄,採集吸納優良材質經過磨練洗禮熔鑄成內在的資質,使它堅而不脆、潔而不嬌、縱而有節、柔而不滑;它剛柔並濟的品質,使它能夠在各種擠壓之中能有個性的自由舒展,並能在那種暢意的舒展中不失擔當;它是結晶體,卻有一種與萬事萬物相通相諧相近相親的靈性善性,令人感受到它的親和性和溫馨適意;它雖然孤懸於人世卻又從不感到孤單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