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倒黴的還有梁國。
這些都是管仲的主意,專治魯國這種只顧眼前痛快、不想以後受罪的近視眼。以後這個偏方頻繁使用,屢試不爽,被有幸治療過的患者有楚國、莒國、代國、衡山。以上這些諸侯國不僅視力有問題,聽力也不好。挨個遭遇管仲的偏方,排隊栽跟頭,顯然是從不注意吸取別人的教訓。即使這次僥倖躲過管仲,以後備不住失足掉井,栽更大的跟頭。
那些都是賠本買賣。雖然錢扔進去聽到了響聲,大家低了頭,自己很有面子;但是前期投入確實不小。不僅高價收購,而且收購的週期長,至少要春耕和秋收一個季節輪迴。否則大家明白過來,戰天鬥地及時搶種些晚季節作物,喝上粥也是有可能的,計劃就要泡湯。最後的救濟糧也是平價撥給,甚至免費。
但是賠本賺吆喝,不是好買賣,也不符合管仲的風格。虛耗國家財力的事情,管仲從來不瞎張羅,所以有出必有進。這個“進”就出在“尊王攘夷”的口號身上。
大家對“尊王攘夷”的正面評價,往往要引用孔二先生的那句名言:“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這個確實是它維護了中原文化傳承下來的正面歷史意義。
這個口號雖然很動聽,也很神聖;但被管仲從中榨出了大油水。“攘夷”,齊國自己最強大,首先要做出表率,出力多而獲得少,為了鼓勵加入,以壯聲勢,還要想辦法多給大家一些甜頭。如果搞攤派,變相壯大自己消弱別國,用不了多久準散夥。大家儘管腦子反應慢,也只比你遲鈍五分鐘。所以,在這上面動腦子鑽空子,要砸鍋!
文章只能在“尊王”上面做。尊王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既然尊重就要去朝見,不理不睬就是蔑視。諸侯們響應姜小白號召去朝見周天王,發現雖然周王室確實不行了,但倒驢不倒架,還是那麼講究,觀禮必須要配帶兩種物品以示對王室的尊重。
一個好辦,是彤弓。這東西雖然不是大街上就可以買到,但有樣品,工匠可以仿製。楚王就做過送人。詩經小雅裡專門有一首詩歌唱它。另一個比較難辦,是石壁。這個東西不好找,但也能買到,就是貴。產地只有一個,齊國新建的陰裡城。
為了照顧大家的購買力,管仲的安排很有人性化,石壁根據大小分成好幾種價格,適合不同的消費心理。可諸侯們為了體面觀禮,不怕花錢。於是,大家捧場,齊國發財。
經濟這個東西很厲害,輕視它社會就要出亂子,靠精神只能湊合頂一段,堅持不了多久。認為靠精神就能做違背經濟規律的事,不是另有目的,就是神經。
管仲重視經濟,從不蠻幹,順應經濟規律去做事,而且把它變成了一種更鋒利的武器,不戰而屈人之兵。他揮舞著經濟槓桿這柄鋒利的銳器,撬動了本國發展,撬倒了周圍敵對諸侯,撬動了天下。如果當時給他一個支點,他甚至能撬動全球。
自管仲開始,文人走上治理國家的舞臺,他們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努力,失敗;再努力,再失敗;直到成功或精神滅亡。但他們一直努力,一直堅持。其樂無窮!
天下因他們而精彩,因他們而璀璨。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天命靡常
作者:大鳥
歷史的河,永在緩緩地流。
它邊吞納著沿途欣悅而又茫然匯聚的溪流,邊裹挾著它載浮載沉的時代,一路奔競,浩浩蕩蕩。它知道,不管是波譎浪詭的激越與澎湃,還是長河落日的恬淡和寧靜,都將面對遼遠大海敞開的博大胸懷,總結為無聲的寂滅。
河,流到海里便成了海;而海,湧回岸上卻再也變不成河。
歷史為一切曾經發生的事,一切曾經登臺的人,所下的定義都只是冷冰冰的四個字——在劫難逃。
扼腕與浩嘆,永是置身其外的局外人,隔著遙遠距離打量後的廉價情感表達,已還原不成漂流在歷史河流中的人原初的精神底片。
於是,帶著某種宿命駕馭下的使命感,呂不韋、李斯,這一對秦相相繼牽手亮相在了2200多年前那個最為豪縱凜冽、殺伐盈野的天幕之下。
歷史將見證,在他們擘劃之下,氣吞萬里的虎狼之秦,如何揮掃六合、釐清天下、一併宇內;
歷史同樣要見證,在他們左手為秦帝國辛苦夯基同時,又怎樣用右手一步步為自己辛勤掘墓。
公元前251年是個極端特殊的年份。
不管是從秦國的單體發展壯大史來看,還是就整個戰國格局由此悄然發生的迥變來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