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看?可暖和了,很貴的!”其實哪個老人自己買不起一條圍巾呢?然而,女兒買來的,意義就不一樣。如果送老人錢,老人是不會把錢拿出來向別人“炫耀”的,而且跟別人說子女給了自己很多錢,反而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孝敬老人,在保證老人衣食無憂的前提下,要經常回家看望老人或者電話問候,而且要經常給老人買一些比較實用的禮物,使他們更能感受到子女的孝心和細心。
作者:健康時報特約記者高兵
辭職前跟父母說一聲
有些年輕朋友看到這個題目也許會說,辭職的事想瞞父母還來不及,怎麼敢說呢?是啊,不敢說肯定是有原因的,總結起來主要有3個原因:一是怕父母過多幹預,二是怕父母為自己擔心,三是覺得父母幫不上什麼忙。其實,這都是錯誤的想法。
怕父母過多幹預■
聽到孩子說辭職,有的父母馬上就會說:好好的工作怎麼說不幹就不幹了?找到新工作了嗎?沒工作你怎麼養家?怎麼供房子……有些人一聽這些話就心煩意亂。的確,父母的問題很多,很難回答。換個角度看,這些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在原來的單位遇到什麼困難了?做好離開的準備了嗎?新工作找好了嗎?沒有收入的日子,怎麼應付經濟上的壓力?新單位是否一定比原單位好?在新單位如遇到同樣的問題該如何處理?即使父母不問,這些事情也會找上你的。怕父母發問的朋友,你是否想過辭職有可能面臨這麼多麻煩?
怕父母為自己擔心■
想象這樣兩個場景:場景一,當父母問起兒子的工作,兒子支支吾吾或者繞開話題,父母自然要疑心,想知道究竟出了什麼事,再問,兒子甩過一句:“別管了。”並轉身離開。場景二,兒子告訴父母辭職的事情,父母大發雷霆。兒子則心平氣和地問父母不同意的理由,對父母提出的問題一一做了解釋,並說出自己解決的辦法。
如果你是父母,會對哪個場景中的兒子更擔心?你越避開這些話題,父母就越擔心你。因為他們覺得你對辭職還沒有考慮清楚,做出的決定不夠理智。如果你能回答父母的主要問題,讓父母看到你考慮事情的成熟程度和解決方案,父母不但不會替你擔心,還會提出自己的看法供你參考。
怕父母幫不上忙■
曾經看過一段話,兒子眼中的父親——7歲:爸爸真了不起;什麼都懂!14歲:好像有時候說得也不對。20歲:爸爸有點落伍了,和時代格格不入。25歲:老頭子一無所知,思想陳腐。35歲:如果爸爸當年像我這樣老練,他今天肯定是個百萬富翁。45歲:我不知是否該和老頭子商量,也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55歲:可惜爸爸去世了。說實在的,他的看法相當高明!60歲:父親簡直是個無所不知的學者,遺憾的是我瞭解得太晚了!
因此,年輕人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最好跟父母商量一下,借鑑他們的人生經驗和積累的智慧,一定會少走很多“彎路”。
當然,辭職跟父母說一聲,不等於完全聽從父母的建議和想法。重要的是,和父母商量的過程,會促使你考慮很多你可能忽略的因素,提供給你更多看問題的角度,幫你做出相對穩妥的決定。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博士劉朝瑩
。。
別在飯桌上給父母“講課”
“少吃鹹菜多吃青菜。多吃蔬菜少吃肉。炒菜儘量不要反覆回鍋。新鮮食品不宜在冰箱裡久存。少睡懶覺多運動。”這些怎麼看都是健康的硬道理,一放上餐桌卻變成了導火索。曾經,一位青年讀者委屈地向記者抱怨,自己經常在飯桌上給父母宣講健康道理,矯正不良生活方式,但在多次講解健康知識無效的情況下,只好一遇到反覆回鍋的剩菜和太鹹、太膩的菜,乾脆當著父母的面把自己碗中的菜倒掉。結果遭到家長的堅決反對和一致抵抗,講健康變成了作鬥爭。多次較量之後,父母依舊是老樣子,他現在索性不經常回家吃飯。對此,北京市精神衛生保健所副主任醫師王振鐸解釋說,這些健康知識的確是硬道理,只是由於宣講的場合不適宜,才讓好事變成壞事。
王振鐸認為,老人為兒女精心準備的美味佳餚是他們實現自己價值的一個舞臺,特別對於那些很難團聚的家庭,聚餐甚至在一些老人心中變成一種很隆重的儀式。他們很可能為一頓便飯精心準備整整5天,把孩子們對飯菜的認同當成最大的褒獎。所以,即便兒女出於健康的好意對飯菜挑剔,老人也會把這種挑剔放大到自己的價值感上面,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