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
哪怕他再接下來什麼成就都沒有,畢業了都能直接留校,然後用幾年的時間超過富教授的職級。
簡而言之,在中國科研界,一篇《細胞》長文,足夠一名研究員吃一輩子了。
或者說,就在幾分鐘前,楊銳確定已經捧上了金飯碗。
這樣的年輕俊彥和這樣的年輕俊彥,自然是不可比較的。
不過,劉院長有此等認識,不代表富教授有相似的想法。
也許是每個人對自己的認識都有偏差,富教授並不覺得自己比楊銳差,他要好好的看看,楊銳的論文,憑什麼能上《細胞》。
“也許是我以前的膽子太小,當初如果試一試,我的論文說不定也能上去。”富教授腦子裡轉著這個念頭,開啟了楊銳的論文,用檢視的目光看了起來。
楊銳饒有興致的瞅了瞅富教授。
他與這位副教授其實頗有淵源。雙方第一次接觸,應當是透過富教授的實驗狗鍾志文,那時候,楊銳進入北大不久,正在考慮進入哪個實驗室的時候,被植物學的高年級生鍾志文招攬,要拉他進富教授的科研組,被楊銳拒絕。
而最近一次的接觸,是楊銳從國際醫學與生物技術大會上歸來,富教授透過輔導員,邀請楊銳“談談”。對於這種明顯想蹭好處的邀請,楊銳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兩次拒絕,卻不知道富教授的心情如何。
想來會有點不舒服吧。
那麼
第467章 難
“論文不錯,我得看一會了。”富教授仔細的看完了引文,坐了下來。
光是正文就有20頁的論文,可比數倍頁數的短篇小說難讀多了,富教授是同領域的專家沒錯,那也要一點一點的讀下去,才能看明白文章的內容。
站在他身後的實驗狗鍾志文就慘了,因為英語不過關,他看楊銳的論文就和看天書差不多,普通的英文單詞自然是認識的,但這樣一篇論文,普通的英文單詞就和點綴一樣。
其實,遇到相同問題的人不在少數。
有了富教授開頭,周圍生物系的教師和研究員,不少人都要了一個單行本,就在籃球場邊閱讀起來。
然而,大多數人看不了幾分鐘,就神遊戶外了。
自信英語水平好,與看得懂英文論文沒有必然的聯絡。很多英語四級水平,在老外的餐廳裡只能用“this,this,thank…you”點餐的學生,看英文論文也能一目十行,就某方面來說,論文更像是科學界的黑話,格式什麼的都有一定之規。
如果是接受過充分的論文訓練的學生,看論文的時候,想瀏覽就瀏覽,想略讀就略讀,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生僻的單詞,不懂就查,也費不了多少功夫。
但是,沒有接受過足額論文訓練的學生,就像是沒有進入過正經幫派的小混混,哪怕背下了各種生僻單詞,一到大場面的時候,依舊免不了露怯。
到30年後,重點大學稍微正常點的教授都是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本人也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競爭,訓練學生的學術能力還是手到擒來的,二本的研究生導師稍微困難些,但只是安排訓練的話,還是沒有問題的。
如北大清華之類的頂級大學的教授和研究員就更厲害了,進行多年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千人計劃”雖然備受詬病,但也確實為後進的中國引進了大量的海外牛人,這些人在世界範圍內或許不一定是頂級的,可相對於中國本土近親繁殖出來的學者而言,也算得上是一縷新鮮空氣了。
但在80年代,那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算年齡,如今的40歲左右的副教授,50歲左右的教授堪稱年輕了,但40歲的人在40年代出生,50年代讀書,60年代讀大學,那個時候,教學秩序已經徹底被打亂了,究竟能不能學到本事,或者說,究竟能不能接觸到世界最先進的科研進展,基本全憑自學,效率低下。
五六十歲的教授的經歷也很困難,他們二三十年代出生,在戰爭年代長大、讀書,接著就面對建國之初百廢待興的局面,在專業技術方面,這些學者得到了充分的機會,無數的新建工廠,技術改造,修橋鋪路等方面的工作,讓差不多的大學生都有獨當一面的機會。然而,基礎科學並不只有技術,而學術的高要求往往更隱蔽,等他們打牢了基礎,人到中年,開始煥發學術春天的時候,學術土壤已經酸化了。
現在的北大,好一點的教授,如唐集中之流,讀書的時候去西南聯大,建國後訪問蘇聯,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