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高數,但那真的只是有的人。事實上,數學有很多的學習方法,卻只適合很少的人。
例如著名的華羅庚先生,他的讀書方式就很有特色,拿到一本大部頭的數學書,華羅庚的做法是先看前面的幾頁,然後合上書,閉目沉思,接著直接翻到大部頭的末頁看答案,如果答案正確,這本書就算是看過了。
這種讀書方式實在是再效率不過了,華羅庚本人也透過這種方式看了無數的書,但現實中,能用這種方法的人,著實寥寥。
楊銳沒什麼數學天賦,也不追求高段的數學技巧,只是需要儲備一些數學只是而已。
歷史上,雖然有一些生物大犇是數學極強的,但這並不是必須條件。
而就楊銳看來,數學天才這種生物雖然稀有,但在大學校園裡並不少見,隨用隨找就行了,如趙平川這種連數學專業都不是的普通天才,就足夠普通的生物實驗室使用了。
不過,楊銳本身的數學儲備距離夠用還差著不少,有幸在北大讀書,他也不會浪費機會,無論實驗室裡多忙,高數課總是要來上的。
現在的北大,教育重點毫無疑問是在本科班,幾乎最好的教授,包括原院士級的大犇,都會盡量給本科班講課,這是僅屬於80年代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