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十分簡單,那就是數百年來一直推行的愚民政策,這個政策將中華民族的肌體弄病了,將中華民族的精神異化了,民族的神經也被弄得遲鈍麻木,

英國人阿克頓說:“民族因素在國家中的巨大重要性,存在於這樣一個事實之中:它是政治能力的基礎。一個民族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的形式和生命力。”這話說得很清楚,有什麼樣的民族,就有什麼樣的國家。可是,中華民族曾經那麼有活力,勤勞勇敢,彪悍開拓,胸懷博大並且自信灑脫,例如兩漢時候,“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時候的中華民族,那麼威武強悍,盛唐時候,

那麼,中華民族在什麼時候,因為什麼原因,才變得顢頇了,懦弱了,民族精神變得衰弱不振?民族的神經變得遲鈍麻木?

愚民政策並不是清代的皇帝發明的,從孔夫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起,愚民的理論基礎就有了,從秦始皇焚書坑儒起,愚民政策就正式登臺亮相了,但是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愚民政策的作用其實很有限,“坑灰未冷天下亂,原來劉項不讀書。”秦始皇將天下的書拿去燒了,可造反的劉邦項羽根本就是不讀書的人,他們的造反,只是依據自己的本能反應。在秦的*下,首先站起來造反的陳勝吳廣也並不是因為讀了什麼書,懂得了什麼大道理,這才領了百姓揭竿而起,他們造反也是出於本能,求生的本能。

因此類似於焚書一類的愚民政策,雖能阻止或者減少思想的傳播,卻並不能剝奪人的本能,不能變異人的精神。如果有一種學問能變異人的精神,破壞或者封閉人的本能,那麼用這個學問來愚民,其功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