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注重在“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注重“聽”字訣;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鬆,也嫌過於執著,再後就要用“止”字訣了,所謂“聽止於耳”,就是教人不要再著意於聽。此時,功夫已漸漸的入於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符即是符合之義)。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以前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經過了,最後到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工夫時候,心裡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能虛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應該就先天境界去體會。若問如何叫作先天,這件事已越出療養法範圍之外,此處不必深談。普通用靜功療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氣合一的境界(即心止於符),已足夠了。

修真之學 如何真正做到內視(揭開迷惘)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內視

內視就是內觀,是指意識內向,收視返聽,排除環境刺激因素的干擾。“內”是指人體內部,是與體外環境相對而言的。古人稱自然現象為外象、外景或外境;人體內部的組織結構為內象,內景或內境。

“觀”是指氣功入靜狀態中自我保持的意念,也稱“觀心”或“照心”,特稱為“正念”。與自發意識活動相對應,後者又稱為“動心”或“妄心”,特稱為“妄念”。

在練功過程中,靜“觀”的意念是必須保持的,否則,入靜誘導將會導致昏沉或轉化為睡眠。可以透過垂簾微閉來防止瞌睡。而“動心”是氣功入靜鍛鍊中必須制服的物件。排濁練神功的“守一適中,恍惚朦朧”就是正念靜觀的最佳保持。

內視的具體做法:(觀光法)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無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時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於兩眉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初先{無}錯{小}說 M。QULedu。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億;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有表現,觀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鴯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由此參悟真靜。

“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調息”。因此此入所講的靜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