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三公則是4萬5千億,兩者相加為11萬億人民幣。如果再計算上獎金以及這些事業型單位的運轉費用,財政每年要拿出最少20萬億人民幣!也就是說,“養活”這4500萬人以及維持各級政府運轉,要花費掉去年42萬億財政收入的47。5%!
這個比例並沒有比華夏李前世降低多少,反而提高了幾個百分點。
在這個時空,有民眾道:想把三公費用降低,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有人願意革掉自己的好日子。
一些官員在享受著“國家福利”的同時,還在羨慕這些年華夏新崛起的“富豪階層”,這些富豪呢,大部分都是玩創業,上市一條龍的遊戲而發家的。有些呢,享受到了公司的配股,也邁入了億元富豪的門檻。
一些**的官員反而羨慕起這些人來了!
怎麼辦?不能看著別人發財我們乾瞪眼啊,貪汙嗎?貪汙也可以,但要想貪汙幾千萬幾個億的,風險太大啊,幹什麼呢?對許多貪財的官員來說,兩條路,一就是上馬大型的土木工程,讓自己的親戚來承包,自己從中光明正大的掙錢;二就是比如某位有點實權的官員看到境內的哪家民營企業有潛力,主動找上來,幫助這家企業從銀行貸款,企業給回報啊,給什麼最好,當然是原始股了,最後上市呢,這官員也能從中幫上忙,這家民營企業能不討好他嗎?
這些年,華夏的熱錢洶湧,國內鼓勵有資質的企業上市,形成了一股上市風潮。
這幫“企業家”有錢了,幹什麼呢?當然去消費了,買汽車,買醫療電磁針,甚至買人形智慧保姆等等,拉動了消費,國家又能從中獲取稅收,如此,形成良性迴圈。。。
。。。。
所以,儘管財政收入超過了美國,但仍然有地方政府抱怨錢不夠花,抱怨中央政府提走的國稅太多。。。
再說,政府能獲得如此的財政收入,一和土地政策有關,賣地嘛,在這個時空,2015年一年賣地的收入高達4萬億人民幣,是華夏李前世的2010年的1萬6千億的兩倍多;二就是從房產中收取的交易稅,比如2015年新商品房交易額突破18萬億人民幣大關,佔gdp的14%,而這部分的稅收到底是多少呢?據說拋開土地轉讓金不計算入內,2015年,商品房相關的稅收高達3萬億人民幣,也就是說一套房子,從它破土動工到建成交付再到住房者手中總共需要繳納房價17%的稅收。
土地轉讓金和與新房子直接相關的稅收高達7萬億人民幣,這就是土地和房地產對華夏經濟如此重要的原因了。
但在這個時空,不少專家不止一次道:如果沒有人工智慧生命、電磁針、高能金屬電池、生物技術以及後來的常溫超導技術、第二代太陽能技術拉動了全世界的生產率的巨大進步;沒有藍茵給華夏創造的鉅額外匯儲備和繳納的鉅額稅收,沒有一系列的本土公司在過去十幾年慢慢發展起來,沒有諸如電動力汽車的發展,華夏的土地財政的政策,是不可能持續的。
專家的話是什麼意思呢?
一就是全世界的經濟都在發展,華夏只是比外界發展得更快一些;二就是華夏許多優質企業在國外賺了錢,再把錢匯回國內,給國內經濟補血;三就是本地的一些消費市場被啟用了,比如汽車的消費。
藍茵集團在2015年整個年度,拋開關稅、外匯以及個稅外,以公司名義直接繳納的國稅地稅以及某些行政收費就高達4萬億人民幣,僅僅藍茵電子就佔了其中一半。
除了藍茵,還有諸如華為中興、一些全球已經很知名的太陽能企業比如帝烏和尚德以及英利、電力裝置供應商,家電企業比如出口空調冰箱以及oled電視機,紡織品企業等等。
2015年,華夏一年的外匯儲備增加了1萬5千億美元,其中將近一半都是外貿盈餘。對如此高額的外貿盈餘,美國佬只有一個的辦法:開啟印鈔機!
所以,去年底,華夏政府不得不面對鉅額外匯儲備的壓力,拿出了5萬億,免除了這些年大型基礎設施工程的投資費用,從而降低這些基礎設施的使用費用,間接地補貼民眾。
有估計,如果今年不出意外,藍茵電子的營業和淨利潤將得到大幅增長,那麼華夏的外匯儲備有加速流入的趨勢。。。
2015年,藍茵電子的每股淨利潤為48美元,比上個年度提高了4%多一點,算是比較平穩的了,如果2016年能按著估計提高20%,那麼就能達到每股57。5美元。銷售額呢,能達到驚人的1萬6千億美元,其中有1萬2千億都